新北社宅「类家庭」安置儿童 新店央北、永和年底再增14户
台湾扶轮公益网主委简坤钰(右3)捐赠市价30万元的家电家具电脑等给新北市类家庭。(许哲瑗摄)
苏云霖和苏黄根叶夫妇在林口社宅类家庭用心照顾右耳失聪的蕾蕾 ,蕾蕾今年暑假过后 已可开始上小学。(许哲瑗摄)
樊宗兴(右)和李苑诗(左2)夫妻在林口社宅合力照顾3位失依的孩子。(许哲瑗摄)
寄养家庭僧多粥少,新北市利用社宅开办「类家庭」新型安置模式,目前分散三重、林口2处社宅,国际扶轮社3490地区台湾扶轮公益网捐赠家具、笔电、桌电等生活用品,市价约30万元,提供11户类家庭更完善的生活机能,今举办捐赠典礼,副市长谢政达受赠并宣布,「类家庭」将扩大规模,年底前于新店央北、永和2处社宅,再新增14户。
新北市社会局表示,「类家庭」安置模式介于寄养家庭和安置机构之间,由基督教芥菜种会协助招募、训练照顾者,完成后入住社宅,照顾被迫离开原生家庭的孩子;目前分散三重、林口2处社宅,共11户、安置38名失亲儿童。
6岁的蕾蕾(化名)右耳失聪,因罹患先天性疾病,1岁便住进医院,进行骨髓移植等手术和治疗,去年8月在社会局媒合下入住类家庭,却因长期卧病医院,不敢睡一般床,连走路都有困难,在苏云霖和苏黄根叶夫妇悉心照顾下,为他加装床边护栏,熟悉睡眠模式,预计今年暑假过后便可就学。
另名3岁安安(化名)因受虐致左眼失明,总是斜着右眼看东西,刚入住类家庭时,吞咽困难、语言发展迟缓,由于苏爸的女儿是幼儿园英文老师,偶尔带着安安到教室去玩,加上每周1次的到宅职能治疗,现在安安不仅可以开口唱歌,说话也进步很多。
「弥补原生家庭缺乏的爱!」因宗教信仰加入照顾行列、高龄60岁的苏爸和苏妈表示,蕾蕾玩游戏时,不管扮演任何角色,最终一定是受伤、打针、住进医院,可见原生家庭创伤仍在,经过半年照顾,用最大的爱和包容照顾和引导,蕾蕾最初不会上厕所,看到自己的同龄孙女自行上厕所,蕾蕾也跟着一起学习成长。
谢政达表示,考量有些孩子不适合送往大型机构,新北市2017年启动类家庭服务计划,当时仅4户、为全国首创,目前拓展到11户,预计年底前再新增14户,感谢民间企业资助物资,更要谢谢照顾者全心全意的付出,是类家庭孩子成功长大的关键因素。
新北市社会局儿少福利科长刘倩如表示,少子化冲击下,需要安置儿童不减反增,每年约有800人;随着社会脉络转变,近年愿意从事寄养父母的人数年年递减,2017年共234人,去年共213人、今年截至3月止共196人,减少快2成。
刘倩如分析,除了职业妇女比例增加,照顾孩子意愿普遍不高外,过去安置儿童多仅是没饭吃、没人顾,现今受虐比例增加,领有身障手册、发展迟缓的难置儿就占了2成4,挑战更高,也让不少照顾者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