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命名来源!白鲸记作者200岁冥诞 台湾聘翻译名家睽违60年全新中译
▲睽违60年全新中译本!《白鲸记》作者200岁冥诞,台湾聘翻译名家陈荣彬推出全新中译典藏版。(图/联经出版提供,下同)
记者林育绫/综合报导
美国长篇小说《白鲸记》被誉为「最伟大的作品」之一,自1851年出版以来影响深远,甚至是知名品牌「星巴克」的命名来源。而中文翻译本发行以来距今60年,适逢作者梅尔维尔200岁冥诞,联经出版社特别聘请翻译名家陈荣彬,以全新译本推出典藏版,让更多读者见证亚哈船长与大白鲸莫比敌的海上传奇!
《白鲸记》可说是文学史上不朽的巨作,影响和启发了各界人士,例如美国前总统欧巴马「最爱的诗人」巴布狄伦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受到该著作而激发出创作灵魂;知名品牌星巴克咖啡(Starbucks Coffee)更是因为《白鲸记》中爱煮咖啡、喜好自然的大副 Starbucks 而命名,还有《星舰迷航记》与《海贼王》等创作,也都从中取材、命名或作为灵感来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福克纳也曾说过,「看完《白鲸记》,第一个想法是希望这本书是我写的!」而英国知名小说家暨评论家毛姆也称赞,「《白鲸记》是美国文学代表作,它的地位胜过爱伦‧坡与马克‧吐温的作品!」
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被誉为「美国莎士比亚」,今年8月1日适逢他的200岁冥诞,联经出版社也力邀翻译名家陈荣彬,推出睽违60年的全新中文译本,在7月以双面书衣典藏版亮相。
《白鲸记》主角伊什梅尔厌烦了陆地上的枯燥生活,决定到海上冒险,他在旅店中认识了来自南太平洋科科沃科岛、当过捕鲸船鱼叉手的食人族王子魁魁,两人一见如故成为好友,一起登上「皮廓号」。「叫我伊什梅尔吧。」故事以捕鲸船水手伊什梅尔这句举世闻名的开场白作为开头,接着开始重现船长亚哈追捕大白鲸「莫比敌」的历险过程。
在一次捕鲸过程中,亚哈被一只名叫莫比敌的抹香鲸咬断一条腿,从此决心一定要捕杀莫比敌,他对水手承诺,最先发现那只白鲸的人就赏一枚金币。这份执念使他不顾大副星巴克的劝导,也无视拉结号船长骤失爱子的伤痛,执意在滔滔巨浪中与莫比敌一决生死,终于将一整船人带往地狱。最终只有伊什梅尔能够告诉我们,这个漫长而惊险的故事:一个关于大海、人性的故事,呈现出人类对抗大自然的过程。
《白鲸记》结合了虚构与写实两种写作手法,梅尔维尔用敏锐和感性的视角社会,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整个社会生活和人类心灵的思考与评价。
译者简介
陈荣彬:国立台湾大学翻译硕士学位学程专任助理教授,曾三度获得「开卷翻译类十大好书」奖项,近作《昆虫志》获选2018年Openbook年度好书(翻译类),已出版各类翻译作品50余种,近年代表性译作尚包括海明威经典小说《战地钟声》,还有《火药时代》与《美国华人史》。曾任第41届金鼎奖评委。
译后记(节录自2019年联经出版《白鲸记》,陈荣彬撰文):
《白鲸记》第一个中译本的出版背景
在介绍曹庸之前,必须说明一下他的译本的出版背景。据大陆学者邹振环在《二十世纪上海翻译出版与文化变迁》一书中所言,一九四九年之前上海的翻译出版活动蓬勃发展,中共掌政后于一九五○年九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出版工作会议」,随后即将群益出版社、海燕书店、大孚出版公司合并成立公私合营的「新文艺出版社」,于一九五二年成立编辑部,五四年又有更多出版社并入。而且这样的合并趋势在上海持续推进,原本三百多家出版社减为十家,而且分工明确,新文艺出版社专门出版翻译文学书籍,而且因为政治正确的问题,在中美持续交恶(当时仍在打韩战)的情况之下,能获得翻译出版的美国文学作品相对较少,而且主要是马克.吐温(Mark Twain)、徳莱塞(Theodore Dreiser)等社会问题意识较为明确的作家,因此《白鲸记》第一个中译本能在一九五七年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其内容不带种族歧视色彩(甚至反种族歧视),并且主动揭露社会压迫的问题,读者可以明显感受到梅尔维尔笔下的皮廓号仿佛美国社会的缩影,除了船长、船副等白人角色,几位鱼叉手魁魁、塔许特哥、大狗分别是岛国野人、印地安人与黑人。据统计,整本小说中三十位水手的国籍总计有十八个。所幸曹庸在一九五五年就完成译文初稿,经过三次修订后于一九五七年就出版。不久后,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活动接连席卷中国(事实上百花运动已于一九五六年展开,大批艺文界人士遭打成右派),许多知识分子都惨遭下放、批斗,或许再晚一点他就没机会翻译,而《白鲸记》第一个中译本能否顺利出版,也会充满变数。
第一位中文译者曹庸
曹庸原名胡汉亮(一九一七-一九八八),是广东汕头人,后来前往上海读书与发展。中国大陆易帜后,于一九五三年获调前往上海新文艺出版社担任外国文学编辑,后来也担任过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外国文学编辑,并且翻译过许多英文文学作品像是乔治.爱略特(George Eliot)的《织工马南传》(Silas Marner),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Cat in the Rain”)、〈杀人者〉(“Killers”)、〈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等等,不过最有名的当然是梅尔维尔Moby-Dick的第一个译本《白鲸》。曹庸之子孙予(本名胡南榆)也是个知名译者,译有哈代(Thomas Hardy)的《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与绥夫特(Jonathan Swift)的《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等等。翻译Moby-Dick的过程中我常常有个问题浮现脑海:在前网路时代,曹庸到底是怎样翻译这一本充满航海术语、《圣经》典故、哲学思考、海洋科学知识的天书?他的参考资料都是哪来的?总计翻译了多久?曹庸已经仙逝三十一年,这些问题恐怕将会永远成为未解之谜。
翻译哪里难?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我在翻译时主要是使用美国作家Margaret Guroff所整理好的文本(以美国的初版Moby-Dick为基础,参考后面的一些不同版本)以及注解,全都可以在Power Moby-Dick网站上取得;另外,美国作家Evelyn C. Leeper的网站 所提供的注释与诠释也帮了我不少忙。但这些都只是知识性的难题,同样令人为难的还包括这部小说的全部一百三十五章有长有短,短则几十个英文字,最长则是近八千字,很难调整翻译工作的节奏,而且小说使用了戏剧、诗歌、散文等各种文体,还有大量对话内容必须根据讲话者的个性调整语气。这本小说不只是一部文学巨著,里面也有许多令人赞叹的哲学思考,例如第七十三章提及:「本来皮廓号一直都是向右倾斜,因为挂着抹香鲸的头,如今两边都挂上鲸头后,船身又再次恢复了平衡。只不过,我想你应该也很清楚,船身背负的重量可不轻啊。皮廓号就像本来挂着哲学家洛克的头,往右边偏,现在挂上康德的头之后,又往另一边偏过来了。只是情况非常危急。有些人总是想要努力维持船身的平衡。噢,你们这些笨蛋!把那些鲸鱼的头、哲学家的头都往海里一丢不就得了吗?如此一来,你的船身又可以轻飘飘地保持平衡啦!」洛克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Empiricism)的代表性人物,而康德则是欧陆理性主义(Rationalism)大家,主张先验知识的存在,或许梅尔维尔是暗指我们必须在经验与理性之间保持平衡?但幽默的他甚至还叫大家「把哲学家的头都往海里丢」,这样就不必烦恼啦!像这种集合了哲思、比喻、幽默等各种元素于一处的段落在书中俯拾皆是,这或许是过去一百六十八年来它能获得许多文学名家欣赏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