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羊视界/为「富士」而来的朝圣之旅
▲富士山的形象深深印在世人们的脑海之中,成为日本的象征。(图/《ETtoday新闻云》资料照)
说到「登山」,我觉得富士山的登山环境,大概是日本最后一名了。
人山人海的登山口、人潮汹涌的山径、超越壅挤来到「重叠」程度的山屋、排队排到时常定点的登顶人潮、几乎24小时不间断的交谈声、全程沙石交错的火山地形不太好走还会吸进鼻孔、几乎不变的景色,再加上六合目以上就一棵树都没有,呈现大太阳晒到干下雨淋到饱的无限之字路……这一切,都让这座东瀛圣山的登山体验,蒙上了一层赭红色的灰;对比起祂在世人之间足以代表「日本」的名号,显得黯淡无光。
走一回后,我对于富士山没有办法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感到完全不意外——祂就是一座一般的火山,自然环境不是非常特别,而且登山路径上众多的山屋与挡土墙从五合目一直绵延到山顶,犹如一座座的堡垒般,完全失去了那份纯粹自然的味道,与真正的自然遗产比如说屋久岛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但,毫无疑问的,富士山「世界文化遗产」的光环,当之无愧。甚至我认为,足以和樱花、新干线并列日本国家象征的祂,迟至2013年才受到文化遗产的认可,有点太晚了些。(虽然那大概和日本人本来只想将富士山申请成为自然遗产有关,审查委员不是吃素的啊!)
自古以来富士山在日本人心目中重要的程度,从文学、宗教、艺术乃至地名、企业名等,都能看见祂深远的影响。从平安时期(西元九世纪)就有人开始信仰富士山,同时也是日本人开始攀登富士山的开端,不为景色与放松,为的是修行与灵性。而后各地渐渐出现祭祀富士山上众神的「浅间大神」,甚至在战国时代流行起了「富士讲」这样一个以富士山为中心思想的信仰,与相应而生,以富士山之形供人攀登,代替真的登山参拜一趟的「富士冢」等,还有以其为灵感的无数艺术与文学创作,在在显现了日本人与富士山那超越千年的情感连结。甚至连山顶的日出,都有自己的名字——御来光。(凭良心讲,我认为玉山的日出因为有前景所以比较美,但精神性完全不同。)
那简直是世上绝无仅有的痴狂,甚至超越了国界,以电影、画作、动漫、文字等形式,将这个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让富士山的形象深深印在世人们的脑海之中,成为日本的象征,如同祂登录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名目那般:「Fujisan, sacred place and source of artistic inspiration」(富士山,信仰对象与艺术之源)。
一座山在人们心中的价值,不在于它的自然环境有多么的完美无瑕,而是人们与它之间,有着多少故事、多少的连结。这也是为什么,你问没有爬过山的台湾人,他比较想爬玉山还是富士山,绝对有一定比例的人们会选择后者的原因。因为富士山在他们心中,是有所形象的,是那个过目不忘的白雪布丁、是动画与电影中主角在澡堂泡澡时的背景、是自己手上相机品牌的名称……那份熟悉感与向往的程度,是世上任何一座山所远远不及的。
登上富士山顶,站在那根标高3776公尺的石柱旁,你不会有任何的征服感,而是屈服在御来光的感动面前、拜倒在巨大火山口的威严之下。
▲富士山源于信仰,有超过千年厚度的创作与情感,不是任何国家能仿效的。(图/记者陈涵茵摄)
那是一趟朝圣之旅,一个「我终于来到了这个听、看、慕名已久的地方」的心情,而且人生之中还有非常多的机会能够回味、能触发连结。
那是难以言喻的满足,至少在下次看见富士单车、富士急之类字词的时刻,你心中浮现的,会是金刚杖盖下烧印的气味、无尽尘土飞扬的之字坡、半夜2点排队登顶的头灯火车,还有,山顶那些和你一起等待、对着终结黑夜的御来光大声欢呼的可爱群众们。
只因为,你曾在那里,曾拥有一段两天一夜的感情。那一天,我们登的不是山,而是「富士」这个有着千年重量的名字。
一样被印在一千元的背面,台湾的玉山,成为了路名、酒名、银行名,但仍尚未成为如富士山一般的存在。我们缺的并不是什么「静山」这种表面的肤浅仪式,而是「创作」与「连结」。
富士山源于信仰,有超过千年厚度的创作与情感,不是任何国家能仿效的。但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艺术与影像则不然,唯有不断的累积创作、让人们不断的亲近、将山融入生活之中,台湾才有可能拥有一座,和这座岛屿的精神、和所有人民深深连在一起的神圣之山。
然而,过去玉山的管理单位,却在缺乏历史与文化的支持下,没来由的在冬季禁止人民登玉山、接触玉山,只因为要「学习富士山的神圣精神,将玉山变成台湾的圣山」。那本身就是一种为模仿而模仿的粗鲁作法——台湾自古以来并没有那样的文化。而富士山更没有,祂反而是一个人们因为崇敬,前仆后继想前往朝拜的圣地。
爬富士山「完全不用申请」,你爱怎么爬,就怎么爬,不用烦恼任何手续,也没有任何总量管制。这不全然是好事,但可以从这点,看见了他们不把「限制人们入山」当作是「增加山的神圣性」的手段。
过去的玉山国家公园,没有看透富士山是怎么变得神圣的,只看见了那个「开山与静山仪式」的形式。甚至,那还是个天大的误会,抄袭还抄错:「静山不等于禁止爬山」。
这里再破除一次流言,富士山冬季是可以攀登的。日本人的态度一样是「你有本事就去,我不管你」。
所谓的「富士山冬天静山」,是「所有的山屋约好一起办个仪式、宣布今年结束营业」。而「开山仪式」,指的则是「所有山屋约好做一个仪式,庆祝开始营业」这样。从来没有「富士山冬天禁止攀登」,甚至「富士山冬天关闭让山休养生息」这回事。
再说了,富士山过了六合目就只有石头和冬天会死亡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冬天静山让石头休养生息是在闹吗?
但是,因为一旦缺少山屋住宿、再加上公车停驶要从一合目起登、还有强风与超厚的积雪,会让冬天攀登富士山的难度直接乘以十倍,才导致了不善于雪地攀登的台湾人,会有「富士山冬天会封山」这样的错误认知。
实际上,那只是过去的管理单位,自己扭曲了别的国家的仪式所做出的错误政策而已。也希望今天已经彻底脱胎换骨的玉山国家公园,能够把冬天的玉山,还给全体台湾人,让我们能够拥有一个真正的自由山林,增添更多雪白季节里,能将玉山和人们连结在一起的美丽创作。
以后谁再说「不要爬山才是尊敬山」、「山上太多人就是不尊敬山」,就讲富士山的故事给他听,那简直是可以出好几本书的份量,但里面从头到尾找不到「不要爬」这几个字呀!
►Uber 兼差是「庶民经济」还是「宿命经济」?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雪羊视界 Vision of a Snow ram」。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