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藻礁保育vs三接案 「种类多样性不重要、沙埋历史是重点!」

● 许皓捷/台南大学生态环境资源学系副教授

先说结论:「种类多样性不重要、沙埋历史重点

种类多样性不重要

沙漠灌丛的种类多样性低,但沙漠生态系有其独特性;应该没有人会认为将沙漠生态系完全毁掉没关系评估开发的生态影响,应该以开发场址的特定物种生物群聚或生态系的独特性或不可替代性为讨论重点。而不是种类数。

自然保育强调生物多样性热点的重要性。但那是在谈保育,而非开发。当资源有限时,保护多样性热点,其意义在于用最少的经费,保护最多的物种。但并不能反过来说,一个种类多样性高的地方被开发,就会有最多的物种灭绝;生物并不是只分布在那里。如果开发案场的物种大多是广布种,那么种类多样性再高,对个别物种的存续而言,并不会发生不可逆的伤害。所以是否具有独特性或不可替代性,才是讨论重点与评估关键。

桃园藻礁。(图/ET资料照)

种类多样性是假议题的另一原因是空间尺度。生物多样性热点保育的讨论尺度是全球的,或至少也是全台尺度。但是三接案,不论观新、大潭白玉藻礁,空间上是相邻且连续的;讨论哪一样站或哪一段海岸的多样性比较高,没有太大意义。不同样站,只是对同一个母体的不同抽样;逻辑上,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也不过就是抽样误差。微环境会变动、研究也有限制,都可能造成在不同时空采样的结果,彼此有所差异。

在种类数的议题上,可以讨论的是依据物种—面积关系,评估开发可能造成桃园海岸整体藻礁生态系的种类数(亦即gamma diversity)减损的状况。整合现有各个调查报告的样站原始资料,再以重复抽样方式,应该足以建立物种—面积关系曲线,而据以评估。

特定种类的族群密度也是同样逻辑。争论哪一段海岸的族群密度比较高,其实没有意义。各样区之间的族群是一体的;这涉及另一生态学概念,即关联族群。

关联族群与关联群聚

关联族群(metapopulation)与关联群聚(metacommunity),是评估三接开发案生态影响程度的重点。甚么是关联族群?生物在某一栖地斑块(habitat patch)的所有个体,不会终其一生都只存活在那块栖地。可能有些个体往外播迁扩散,也有些个体从它处播迁过来。因此在讨论族群动态的时候,所有栖地斑块必须一起讨论。

斑块品质影响该地生物的族群动态。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使得族群不断增长,那么该栖地斑块的个体就会向外播迁扩散;这样的栖地称为source habitat。相对而言,如果死亡率大于出生率,那么族群就会萎缩,此一栖地斑块称为sink habitat。理论上,sink population最后应该会完全灭绝,但因为不断有个体从source habitat播迁过来,而存续着;此过程称为救援效应(rescue effect)。

很重要的一个观念是,不能用族群密度高低判定一个栖地斑块是source或者是sink habitat;个体密度高的斑块,也有可能是sink habitat;当不断有个体从source habitat过来,就会观察到高密度。因此不是挑族群密度高的栖地斑块保育就万无一失。

而关联群聚则是借由生物播迁而彼此互相连结的数个地区群聚(local communities)。除了关联族群的source–sink动态之外,种间交互作用对物种的播迁拓殖能力之影响,以及各栖地斑块之间环境异质性差异与物种的栖地选择,都会形塑最后呈现的关联群聚样貌

大潭三接案,应该要讨论的是预期会受影响的斑块或区域,例如直接开挖的地区、以及可能因为突堤效应而积沙区块,是不是属于重要的source habitat?会不会影响到整个关联族群或群聚的source–sink动态?如果没有太大影响,那么就比较不需要担心开发冲击。反之,如果开挖区或沙埋区是重要的source habitat,那么就应该要因应调整。

▲桃园大潭藻礁 中油天然气三接栈桥。(图/记者屠惠刚摄)

沙埋历史很重要

生态学家讨论目前看到的生态样貌(pattern),但也重视形成现况的过程(process)与机制(mechanism)。大潭藻礁近期才从沙埋露出,殆无疑义。这提供了一些科学研究的重要线索。一是群聚演替(ecological succession),包括演替的过程与机制,以及很重要的演替速率。另一是生态回复力(ecological resilience)。而从曾经沙埋,到今天看到的藻礁生态系现况,显然不用太担心工程意外造成的破坏。生态回复力,是评估环境影响的重要面向。

▲桃园观新藻礁空拍。(图/记者林振民摄)

另一个科学线索,是曾经沙埋的藻礁生态系,现在分布的物种,其种源与播迁拓殖过程为何?如果柴山多杯孔珊瑚只存在柴山与大潭,那是所谓的间断分布。间断分布的发生需特定条件配合。所以到底是间断分布,还是我们根本还没弄清楚牠的分布?但无论如何,曾经沙埋的地方,至少在沙埋时不会是source habitat。这在保育策略与工程影响评估上,都是非常重要的讨论依据。

地景保育还是生态保育?

地景保育或生态保育,考量因素不同。地景是不可回复的;生态则会演替、具有回复力。如果是地景保育,那么突堤沙埋的影响可以不用理会,只需讨论实际开发面积的占比,以及工程意外可能造成的礁体损失,可不可以接受。如果重点是生态保育,那么直接开挖与沙埋区域是否是source habitats?开发造成gamma diversity的损失有多少?就可能是重点。但是工程意外造成的干扰相对就可以比较宽容,因为生态是具有回复力的。当然,也可以同时要求地景与生态保育,但是各项论述与考虑因素还是不应混为一谈。确认议题,才能好好讨论。

▲总统蔡英文接见环保团体。(图/总统府提供)

热门点阅》

生育率垫底鬼才阿水/孕育生命是两人爱的结晶 但不该是唯一

钟文荣妈祖出巡 地方非「劫」不可 还是非「充」不可?

马凯/「还我居住人权」之3 釜底抽薪之道

吴嘉隆/「亲美反共亲民」才是政治正确路线

●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许皓捷」脸书,原标题为「藻礁保育与三接案的生态思考」,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