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喊取代大陆成世界工厂未见进展 外媒解密为何企业不买帐

印度总理莫迪(左2)近年力图改善印度经商环境吸引外资,但短期内恐难与大陆竞争世界工厂地位。(美联社资料照片)

印度多次喊话要取代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随着中美摩擦加剧,今年5月间印度媒体报导有约千家美国企业撤出中国,迁往印度,但5个月过去却未出现迁移潮。香港英文报纸《亚洲时报》(Asia Times)认为印度法制土地基础设施、税制汇率消费力都不如中国利于经商,即使企业要把供应链移出中国,恐怕也不会考虑印度。

该报导称,在印度要注册1家公司所需时间要中国2倍,这类法律程序冗长是第1道难关;取得土地、水、电力也不容易,例如通电往往需要8天至3周不等,是第2道难关;基础交通建设高速公路网铁路网除比中国薄弱,效率又更低,海港机场货运效率也不佳是第3道难关;政策缺乏稳定性是第4道难关,主要表现于不段变化的税制,而且税率也高于中国;第5道是由于各种法令,尽管印度允许100%外资公司,但企业想离开印度远比进入印度困难,无法自由布局也会影响企业意愿

除这5道难关外,印度的货币波动度太高,汇差可能就直接吃掉利润,另外尽管印度是全球人口第2大国,但有约8亿人是贫困人口,相较中国也显得不利,因为中国除了有生产力,也有购买力,印度的贫困人口总数大约就等于中国的消费活跃人口总数,该文指出退出中国的公司不会前往印度,因为涉及更高经济风险。

印度经济在这次疫情遭受重创,大幅负成长,当地还有约2成赤贫人口根本没有办法得到医疗药物服务,都可看出其脆弱之处,唯一短暂受益的似乎只有该国的空气品质。中国已经有较强工业基础,又能提供较有价格优势产线和商品,印度短期恐难追上。

Nike在大陆东莞女鞋部门的负责人葛温(Robert Gwynne)7月接受美联社访问时就说,「每个客户都跟我说供应链要多元化,但只要看到价格,最后90%还是选中国。」

大力拉拢印度、提倡把中国供应链转移到印度的美国,媒体在介绍推荐前进印度时,也不建议马上去投资,而是先当买家,印度的多元种族、文化,还有与美式英语还是需要翻译中介的印式英语都是提醒要点,不少文章把印度描绘为混乱的民主国家、货物的流通还很困难。

事实上,在印媒5月传出美企将大规模由中国迁往印度时,偏好核实的BBC(英国广播公司)也曾请教专家并加以分析,《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前驻香港分社社长雅各(Rahul Jacob) 就指出印度并未融入全球主要供应链,去年甚至还退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产品要打入东南亚东亚很困难。他认为,若跨国公司要将供应链迁出大陆,受益者主要是韩国、台湾、越南孟加拉,韩、台是技术高端产业目的地,后2国是技术低端劳力密集型态产业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