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见/教育与学习思惟的大翻转

文/温怡玲

教改20年,台湾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入学方式的改变并非全部,更重要的是,究竟如何透过如此重大的改变,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天赋

2014年6月,台湾国中生应届毕业生家长,仿佛走在一条茫然不见方向、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隧道中。这是十二年国教正式实施的第一年。

会考成绩公布之后,全台湾27万国中毕业生开始陷入煎熬:考得好的同学,不晓得自己的成绩「究竟有多好」、能不能挤上明星学校;考得不如理想的同学则一面准备参加特招,一面忐忑不安地想着自己究竟会落到哪个学校;各种家长团体对于新制度有截然不同的想法,唯一的共识就是这个制度绝对不可行。

在众声喧哗里,许多人闪过心中的疑问是:十二年国教不是免试升学吗?怎么不但要考试,而且愈考愈复杂、压力愈大?对于众多考生与家长来说,要能顺利进入一个适合自己的高中,不只是凭实力,还要凭运气。其实,十二年国教不只是国中升学制度的改变,而是对于传统「学习」思惟的重大挑战与翻转。在面对这个形同教育革命的时刻,更需要共同思索,究竟,台湾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期待借此培育出什么样的下个世代?

日本教育改革大师佐藤学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曾经直言,实施十二年国教的重点,应该要思考如何脱离工业代的考试教育,让学生在未来世界里有生存的能力。而这种观念的转变,「在亚洲国家中,台湾是算晚的。」他认为,考试是工业时代产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上课方式不改变,台湾的十二年国教一定会失败。

若循此脉络来看,十二年国教造成的的改变不只在制度,更在观念;不只是对学生、家长,同样也对老师形成挑战;受影响的不只是国中端,还有高中端;改变的不只是入学方式,还有教学方式,以及整套教育观念的大翻转。

观念的翻转〉学生才是教育主体,不再追求标准答案

迎接十二年国教时代来临,对于已经习惯用考试领导教学、分数至上的人而言,最大的冲击来自于观念。过去大家认为纸笔测验是最公平、最能够评量学生实力的方式。但是,社会型态正在剧烈改变,现在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与能力,光是会回答纸笔测验要求的标准答案,已经不足够。

不妨把视野放大来看,近几年来很多人大声疾呼,台湾产业应该改变「降低成本」「代工模式」,改往创新、设计方向发展,才能够再造下一波竞争力。但是,这不只是产业的困境,也正是台湾教育制度的写照:当我们所培育的人才在接受教育的阶段,只被要求背诵标准答案、重复练习以求高分时,如何能够在进入职场后立即脱胎换骨,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表演工作坊创办人赖声川说:「创意,就是问问题的能力。」亚都丽致大饭店董事长、公益平台基金会董事长严长寿同样多次强调,面对未来,会问问题的能力远比写答案的能力更为重要,「一个好的问题,往往不会有标准答案,但会有一段探索答案的过程。」

这段过程,正是创意产生的来源,也是学校教育应该教给学生的关键,可惜的是,台湾教育体系长期以来就只重视标准答案的背诵,而忽略思辨能力、整合跨领域知识的能力。而更令人忧心的是,「标准答案」的影响力不只在教育场域,影响所及,甚至连人生也有标准答案。

旧教育体育违反天赋发展

严长寿在《教育应该不一样》中写到,过去我们的教育目标非常单一,似乎只有读大学、拿博士、找到令人称羡的好工作,才是人生正途。却忽略了,其实每个人天赋不同,适合发挥的领域不同,不可能用单一标准来衡量。但是,当人生有了标准答案的局限之后,很多人就失去了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

畅销书《让天赋自由》一书中写到:「迎接未来的唯一办法,就是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盼能因而培养更高的应变力与产能。」作者肯.罗宾森(Ken Robinson)直指,过去的教育体育与人的天赋发展背道而驰。

罗宾森在TED发表经典演说《逃出教育死亡谷》时分析,人的天赋发展有三个重要面向,一是必须广泛开发不同天分,孩子才能茁壮,这样的天分不只是数学、理化等基础学科,还包括人文、体育、艺术……等。

第二个重要面向是,孩子天生就会学习,而好奇心则是推动学习的驱力。好的教师则在引导学习兴趣上面扮演最关键的角色,所以教育体系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老师,而不是某个学校或教育制度。

第三个面向则是,人生的本质就是创造,唤醒人生而具有的创造力才是教育的核心,因为每个人天赋不同,所以,教育当然不该采用一致化的方式。教育非机械系统 学习才是重点

在这个网路上被许多人流传分享的演讲中,罗宾森的关键提醒是:教育现场不是机械的系统,而是人的系统,「不像工厂,只要调几个参数,就能够提高良率,或完美航向未来。」「学习」才是教育的重点,「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罗宾森说,所以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而教育体系必须打造出重视好奇心、个别性、创造力的环境,才能够让学生想要学习。

教育应该是为每个孩子量身打造的个人化经验,而非一致的解决方案。这样的观点对于在台湾填鸭教育体系成长、追求标准答案的家长们而言,是相当大的冲击和挑战。

其实,不只台湾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目前世界许多国家也都在进行教育改革。罗宾森指出,教育需要的不是微调,而是完全的转型与彻底的改变;而且,一个国家的教育成功模式,不见得适用于另外一个国家。但这样的成功经验,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思考:究竟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教学现场的改变〉每所学校都可以是明星高中职

在面对这次教育体制的巨大转变之际,其实,有许多学校、老师早已经默默准备好,用不同的教材、教法,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兴趣、唤起学习动机,培养下一代面对未来的竞争力。例如板桥高中就推出「研究法概论」课程,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像是融合历史科、热门电影和资讯科技;还有结合国文、生命教育、社会领域及资讯科技为辅的跨科教学,都大受好评,甚至让学生以能够参与课程为荣。

规划课程的国文科老师蔡玫芳也表示,生命是一场学习,学生透过这次教案,在别人的需要里,看见自己的角色。」最重要的是,有别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我们将学习主导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始正视自己的力量,体认到自己身为社会一分子的责任。」

还有,「自主学习」是十二年国教最重视的一环,明德高中的老师们运用创意与热情,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创意环境,无论是下课时在数学题目之间玩游戏生,还是拿着采集机器鉴识指纹扮演柯南,都让学生不再恐惧数学,燃起学习的兴趣。

很多学生害怕的英文,在教学现场也开始出现不同的学习模式。中和高中英文老师郭慧敏的专题课没有评分标准,也没有标准答案。老师要训练同学的,不是知道什么是正确解答,而是自己找议题,自己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进入十二年国教时代之后,「明星高中」并不会被消灭,只是明星的光环不再仅限于少数几所学校,也不会只限于大都会区域。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长林腾蛟表示,过去常有家长和学生觉得在新北市「找不到好学校」,所以,如何让新北市高中职的办学,能够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成了新北市教育局在迎接十二年国教之前的重要挑战。像是打造社区高中、特色高职,他相信,只要用心规划,再上老师们的合力投入,每所高中都能拥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自然可吸引具有不同天赋的学生前来就读。

家长放手 才能成为孩子的推手

除了学校与教学现场的改变之外,其实,家长也是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新竹市政府教育处处长蒋伟民坦言,的确有不少家长一方面因为自我成长经验,会限制孩子的生涯选择,但却又要求学校培养出孩子的各项自主能力,希望孩子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往往造成两方的冲突。

「家长对孩子的安排,未必会是最好的,」蒋伟民举例说,像是目前正夯的行动软体、智慧型手机产业,在10年前根本就无法想像。严长寿也指出,台湾有太多人走「从众」的道路,之前一窝蜂当「科技新贵」,前阵子则流行念餐饮科,却没有真实了解,这样的道路是短暂的趋势,却不见得适合每个孩子。

「家长应该是孩子的咨询者,而非决定者!」蒋伟民说,桃竹苗地区曾经统计,国中生选填志愿时,有82%的第一选择是问家长;导师以58%居次;接下来是辅导老师的46%、同学的40%。显然家长的影响力极大,甚至超过专业的辅导老师。

因此,他特别提醒家长们,盼望孩子能够达成自己的梦想当然是人情之常。但是,时代潮流在改变,每个人的天赋、兴趣不同,面对的未来挑战也不一样,家长可以营造良好的求学环境,但是不妨放手,观察孩子的性向,协助孩子做出自己的生涯规划。

十二年国教上路匆促,过程也引发许多争议,但是新北市板桥高中校长高栢铃认为,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来,十二年国教是让各所高中思索发展各自特色、让教学正常化,并且引导孩子发现自我天赋的契机。罗宾森指出,过去的教育像是制造业,对于不同学生采取一致的教学方式。但教育不该是制造业,而应该是农业,农夫所做的是打造最合适的环境,让每颗种子长成它原本最好的样子。

正如严长寿所说:「教育应该是为青年人照亮未来的探照灯,而非重复过去的后照镜。」如何走出考试领导教学的局限,让台湾的孩子都能够找到自己的舞台,才是推动十二年国教最重要的意义与初衷。

【本文摘自远见杂志教育专刊;更多文章请上远见杂志官网:www.gvm.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