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李文华团队合成胜肽分子 抑制胰脏癌细胞转移

由左至右:中研院沈家宁副研究员、中研院胡春美研究员、中医大吴恒祥助理教授台大医院郑永铭医师张毓廷医师。(中研院提供/李侑台北传真)

胰脏癌确诊时,约8成患者肿瘤细胞已转移,增加治疗难度。中央研究院院士李文华带领中研院基因体研究中心中国医药大学新药开发中心跨机构研究团队,破解胰脏癌细胞讯息传递机制,合成多胜肽分子,可阻断致癌讯号传递,抑制癌细胞生长与转移。研究成果3月初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转译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胰脏癌存活率低,是攸关全人类健康的重大议题。李文华带领的研究团队曾于2015年发现,胰脏癌肿瘤细胞的细胞膜上会出现大量受体「IL-17RB」,与配体相互结合后,便会启动一连串反应,刺激细胞增生或转移。

李文华团队据此研发抗体药物,借由减少IL-17RB与配体「IL17B」结合机会,降低癌细胞转移机率钻研胰脏癌多年、同时也是团队成员的中研院基因体中心胡春美助研究员表示,当时已确认受体IL-17RB是刺激胰脏癌细胞转移的重要因素,但仍不清楚分子内部的讯息传递机制。团队参考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的研发历程后,认为此项胰脏癌研究值得持续推进,以进一步改善胰脏癌治疗效果

后续研究发现,IL-17RB不仅出现在癌细胞上,也会出现在正常免疫辅助型T细胞(Th2)上,而且免疫细胞若缺乏IL-17RB,反而影响免疫讯息传递,导致人体容易受微生物感染。因此,最佳治疗方法是了解IL-17RB于癌细胞与免疫细胞上的差异,再发展标靶药物。如此一来,可在不影响患者免疫能力前提下,同时防范癌细胞扩散。

经过多年反复验证,研究团队终于成功破解IL-17RB的致癌机制,并合成出一种多胜肽分子,可有效解决上述难题论文第一作者、中医大吴恒祥助理教授解释,不同于免疫细胞,在胰脏癌细胞表面大量出现的IL-17RB,容易两两结合,形成同质双聚体。当同质双聚体遇到配体IL-17B后,就会召唤激酶「MLK4」,催化蛋白质磷酸化,有如按下开关般,启动后续一连串致癌讯号。研究团队设计出的多胜肽分子是一组胺基酸序列,可在细胞内特定位置取代激酶MLK4,与受体IL-17RB结合,阻止激酶与受体交互作用,借此阻断癌化讯号传递。

研究团队表示,此多胜肽分子可以在胰脏癌细胞内找到正确「钥匙孔」并事先「卡位」,防止激酶MLK4前来「解锁」启动反应开关;相较于先前研发的抗体药物,治疗更为精准,不影响患者免疫力实验结果显示,罹患胰脏癌的小鼠若施打此种胜肽分子,癌细胞转移至肝脏肺脏的机率大幅下降,寿命也因此延长。未来团队期望能继续深化研究,研发出效果更稳定的小分子药物,协助胰脏癌患者进行标靶治疗。

研究团队成员有中研院院士李文华、助研究员胡春美和副研究员沈家宁;中国医药大学助理教授吴恒祥;台大医院医师田郁文、医师张毓廷、医师章明珠和医师郑永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