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尔东专栏》中俄竞筑海上充电宝
全球首座浮动核电厂「罗蒙诺索夫院士号」,在俄罗斯西北部莫曼斯克港展示的档案照。(图/推特@RosatomGlobal)
时下流行的消费电子「充电宝」(行动电源)为随身手机、笔记型电脑、媒体游戏播放器等提供方便而经济的充电,以备旅行者不时之需。为偏远滨海地区、海岛、深海平台、或远洋船舶等提供电力(甚至航海、航天的动力)的,也是可移动的超大型「充电宝」。核动力在成本、环保、稳定性等多方面,均较柴油动力有明显优势,「核充电宝」成为科技新趋势。
今年8月23日,全球首座海上浮动核电站「罗蒙诺索夫院士」号(Akademik Lomonosov)由俄国建造成功,并开始为俄北极港口摩尔曼斯克5000公里海外某地区提供电力。路透社10月31日一篇标题为「中国接近完成首个海上核反应炉」的报导,援引今年10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召开的一次会议上透露,中国第一座海上浮动核电站也即将建设完成,称中国的相关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将在2020年前完成准备工作,进行第一次测试。
报导称罗蒙诺索夫院士号长144米,宽30米,高10米,排水量2.15万吨,该船拥有两套先进反应堆,每座发电量达35兆瓦,可提供高达70兆瓦的电力或300兆瓦的热量,足供20万人使用。除了核电,这个巨型浮式核电站上的海水淡化设备还可每天供应24万立方米的淡水。
中国的相应「充电宝」比俄罗斯的略小,总吨位为2万吨,但设计比较先进,它的两套100兆瓦的分散式布置压水反应堆,安全系数更高,单机发电功率25兆瓦,总发电量达50兆瓦。而且船舶采用单点系泊固定技术,配有动力定位功能系统,抗风浪能力远超俄国罗蒙诺索夫院士号的平台,尤其适合中国所属南海水域各地各岛礁的应用。
这两项成就是能源界的大消息,说明中、俄的可移动较大功率核反应堆技术经过多年的开发,已居世界领先前沿,西方媒体则多从对其安全性表示担心的酸葡萄角度报导。安全性当然是中国各项超级工程的首要考虑,海上充电宝的开发也不可能例外,凡事没有是零概率的意外,不过从中国众多超级工程的轨记(Track record)看,西方媒体对华是多虑了。
核能技术初始,更早可溯自美国海军实验室于1939年的核潜艇概念,1954年世界首艘核潜艇「鹦鹉螺」号由美海军成功建造,前苏联海军于1958成功建造了世界第二艘核潜艇。但最早的较大功率的船载「充电宝」,可能是美国陆军于1967年在旧军舰上建造的核能蒸气发电船「斯特吉斯」号。该船从1968到1975年在巴拿马运河区提供1万千瓦特的电力,其后或因运营成本过时而被闲置多年,直到今年3月才被安全拆除,自此美国没有再建造类似的船载充电宝。当年的技术与维持成本,不比现代。很可惜,因此或因其他众多可能的理由,就所知公开报导上,没再看到以创新称着的美国发展海上充电宝的消息。
由于全球气候暖化,南北极海域日趋重要,海上「充电宝」也将相得益彰,在更新的替代技术与材料成熟之前,核电技术「充电宝」仍是首选,中国争取其战略制高点与发言权,符合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和一带一路的思维。(作者为太空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