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泓/《惊爆焦点》:它抓住了时代

▲《惊爆焦点》勇夺本届奥斯卡最大奖,最佳影片奖。(图/采昌多媒体提供)

文/郑秉泓

描述《波士顿环球报》五位新闻工作者组成「焦点小组」追查天主教神父性侵丑闻的《惊爆焦点》,最终力克劲敌神鬼猎人》及《大卖空》,赢得了第8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不过在最佳影片这个最大奖以外,它只赢得最佳原创剧本奖,这是继第五届最佳影片得主《大饭店》(Grand Hotel)及第二十五届最佳影片得主《戏王之王》(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之后,获奖项目最少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与《神鬼猎人》的华丽炫技和《大卖空》的热闹花俏相较,《惊爆焦点》绝对称不上光彩夺目,最适合它的形容词应当是质朴、或是平实之类字眼,它质朴到我一度认为颁给它一座奖或是不颁给它一座奖,其实并没有太大差别。我自己是比较支持《疯狂麦斯》或是《大卖空》获奖的,因为我认为乔治米勒和亚当麦凯示范了二十一世纪电影趋势——要嘛够简单,要嘛够复杂。乔治米勒借着一部充满速度与激情的直线电影,告诉我们影像感原来可以如此纯粹而且美好;亚当麦凯则是以看似轻佻的飞速口吻,把一个令人眼花撩乱的多线故事说得无比精彩,且在玩弄形式和意识型态批判之间取得了巧妙平衡。

▲《惊爆焦点》剧照(图/采昌多媒体提供)

《惊爆焦点》显然是无意引领潮流或是颠覆潮流的。如果看过导演汤姆麦卡锡备受好评的剧情长片首部作品《下一站,幸福》(The Station Agent)和《幸福来访时》(The Visitor),大抵就可以理解他对于日常生活的偏好,以及对于平凡人物看似不动声色却又暗潮汹涌的内在转折的兴趣。

汤姆麦卡锡的沉稳、节制,让这场真相之旅没有预期的激昂热血,反倒散发出一股不合时宜的古典气质,那是一种在21世纪几近绝迹的,只有在将近四十年前的《大阴谋》(All the President's Men)或是《大特写》(The China Syndrome)那类政治惊悚剧中才得以重温老派、厚实与诚恳。相形之下,差不多时间推出,由凯特布兰琪和劳勃瑞领衔主演,讲述前CBS电视台主播当年错误报导「小布希总统越战时逃兵役」新闻而引发连串媒体风暴的《真相急先锋》,可就显得「油腻」多了。关键在于首度自编自导詹姆斯范德比尔特(曾编过《索命黄道带》)身上,他把新闻节目制作人玛莉梅普斯追查真相的动机、和主播丹拉瑟之间亲如父女信赖关系,完全归诸于玛莉自己的内在心结,这是一种符合当前取材真人真事电影的聪明「策略」,尝试为特定事件、真实人物找到一个切入角度,尝试为他们下定义、作结论,即便过于煽情、流于简化、或者矫揉造作,也在所不惜(亚伦索尔编剧的《史帝夫贾伯斯》也是如此操作,但比《真相急先锋》高明许多)。

▲《惊爆焦点》剧照(图/采昌多媒体提供)

汤姆麦卡锡无意去英雄化、或是反英雄化他镜头下的「焦点小组」,他甚至没有给予观众太多关于「焦点小组」成员新闻专业以外的私生活资讯(除了「焦点小组」唯一女性莎夏菲佛的奶奶例外,该角存在目的不是为了处理记者家庭关系,纯粹是代表保守派民众立场)。我以为汤姆麦卡锡的种种去芜存菁,没有针对天主教内部阶级与结构面的批判多所着墨,而将叙事重心放在新闻工作者巨细靡遗的专业分工上,一切都是为了成全「焦点小组」主编「罗比」瓦特罗宾森在故事最后的自省。

追查真相、厘清共犯结构,最后却惊觉自己原来同样身涉其中……。没有大魔王,没有阴谋论,也许是无心忽略,也许是转念之间的判断失误,或者一切只因为生而为人的惯性健忘使然。在黑暗中待久了,必然要面对灯亮后某些无可避免的难堪。《惊爆焦点》不仅以最诚恳的方式处理了这些难堪,甚至还将它们紧扣着时代。911不再只是如《真相急先锋》那般可有可无的事件背景,它更像是生活本身。透过新闻工作者将911和天主教神父性侵丑闻连结起来,外部可见的伤痛也好,内部无形的毁败也罢,此刻汤姆麦卡锡巧妙用两桩发生在21世纪初的重大事件,成功召唤出这一代美国人的集体记忆——坦然面对,自我修正,这是《惊爆焦点》之所以存在的时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