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时社论》避免台铁下一场悲剧

社论

台铁太鲁阁事故造成50死、218人受伤惨剧,从总统英文行政院长苏贞昌高喊要「改革台铁」。民众或许还记得,2年半前发生普悠玛事故时,当时的行政院长赖清德也喊出要改革台铁,其成果如今大家都看到了!改革不能喊假的,必须面对真相。整治台铁沉疴积弊,唯有启动财务改革,以财改推动企业改造。

财务改革应优先公司

微观角度看,这场悲剧意外事故,没有任何人能预测到一台工程车会突然掉落轨道,才会导致悲剧;但从巨观角度,悲剧的「种子」早已埋下,台铁长期亏损无法吸引优秀人才,老旧单位管理松散、得过且过、毫无风险观念。就如当年普悠玛事故后,外界赫然发现台铁为降低成本列车只由1名司机负责,发生事故后才赶忙增为2人负责。这次太鲁阁号事故则让外界看到台铁对工地管理不当、铁道安全维护不周、工程费过低等问题

某个角度而言,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可归因为台铁财务结构恶化。俗话说「皇帝不差饿兵」,一家数十年来每年亏损20多忆元、累积负债4144亿元,未来前景与「钱景」同样无望、几无可能创造盈余员工加薪的单位,对外界有多少吸引力?内部士气能多高昂?因此,改革台铁的第一步一定是要进行彻底的财务改革,而且财改优先于公司化,如果没有财改,公司化意义也不大。

外界多认为台铁「亏损累累」、难以救治,但如果仔细分析情况未必如此。过去几年台铁每年亏损金额大致在25亿元上下,今年预估亏损可能扩大到32亿元,坦白说,这个金额绝非无法弥平解决。

首先,台铁拥有的帐面资产价值高达7800多亿元,拥有许多都市菁华土地,但却苦于经营亏损,颇有「坐在金山上乞讨」的味道

台铁年营收约250亿元上下,来自本业的收入大概在180亿元多,近年积极活化资产、增加业外收入,从6年前的30亿左右增加到去年的近50亿元。但实际上台铁的票价因「政治因素」冻涨26年,这段期间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超过3成。政府不必让票价足额反应,只要调涨2成,就可增加36亿元的收入。基本经济学告诉我们,价格调高会减少需求,旅客会因涨价而减少。但鉴于原本台铁的票价就已非常低廉,且多数需求属刚性需求,因此可预期旅客减少的幅度很低。只要官员拿掉不必要的政治考量让台铁合理涨价,年度亏损问题几乎就解决了。

改革台铁财务结构有方法

除了先让年度营运创造盈余外,也必须同时解决台铁深层的财务问题。一个是4000多亿的负债问题,另一个是退休员工退休金的问题。前者有几种方案可以考虑,一个是效法金融界处理银行呆帐方式,切割「好银行」与「坏银行」,把呆帐连同台铁与营运无关的资产一起切割出去,再由专业者逐渐处理消化;另一个是在公司化时从新公司剥离,直接就由政府以分年编列方式弥补。

至于员工退休金的负担,外界的说法是台铁人事费用就占营收的9成,因此难以为继,这种说法虽有偏误但不全错。精确地讲是人事费占本业收入的9成,人事费这么高,原因就是要负担退休员工的退休金。坦白说,没有任何企业有能力负担。当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日薄西山,也与负担过多退休金有关。以通用而言,金融海啸发生时,有26万员工,但要负担退休金的退休员工竟高达50万人,只拿钱不做事的人数远超过做事的人,企业不垮才怪,台铁情况雷同

退休金问题一定要处理,台铁是公务机关,承担政策责任,政府不能比照当年美国通用,藉破产名义大减甚至取消退休金,但台铁要重新出发,公司化势必要与员工退休金负担切割,直接的方式当然是政府承担,但恐怕涉及公平问题,要在两者之间取其平衡点。如何解决与拿捏,政府必须有所抉择。

民众早已厌烦空话,要的是行动。蔡英文总统说普悠玛事故后「台铁改革的144项建议,经过2年时间,已经处理了109项」,这种官式文章,只是让官僚自我安慰用罢了,于台铁改革毫无关系。蔡政府若想避免台铁下一场悲剧,就得从改革台铁的财改结构出发,走向公司化与企业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