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市引进NASA技术 中央地方联手治空污

中市今天引进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先进设备遥测技术,让超细微粒即时监测空污采样分析整合系统落脚台中。(卢金足摄)

市府环保局与环保署合作,并结合学术团队,引用美国太空总署NASA先进设备与遥测技术,推动「能见度与超细微粒监测分析计划」。(卢金足摄)

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先进设备与遥测技术,为台中空把脉。(卢金足摄)

环保署、太空总署(NASA)等单位合作,厘清中部地区空污来源。(卢金足摄)

台中市引进NASA技术,中央地方联手治空污!经过半年讨论,台中市今天(8日)终于成功引进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先进设备与遥测技术,首度结合国内学术单位,并导入中央与地方的监测量能,让超细微粒即时监测与空污采样分析整合系统落脚台中。

台湾中部地区过去10年的空气品质不良百分比从3.59%逐年降至0.55%,其中台中市细悬浮微粒(PM2.5)平均不合格百分比,从2012年的30%降到18%,但反观,台中市55年前的能见度年平均值高达约18公里,随着工业都会兴起、交通发展与气候变迁,到1992年能见度降到仅约8公里,但过去24年来能见度只维持在10公里,并无明显改善,如此反差现象,亟需透过科学研究了解原因,厘清中部空污来源,研拟解决空污之道。

台中市副市长林依莹表示,这项跨单位、跨国际的合作意义非凡,且9至12月联合监测期间正好是中南部的空污季节,有助于提升台中市空气品质,同时对能见度的改进方式能有科学的数据做基础。

规画推动该项整合计划的中央大学特聘教授林能晖指出,除细悬浮微粒物理特性主宰能见度外,其中的化学组成,包括有机碳OC、元素碳EC、硫酸盐SO42-、硝酸盐NO3-、地壳尘土等均会影响能见度,而这些化学组成因为排放源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透过这次联合监测比对,可进一步解析这些细悬浮微粒的物理化学特性,进一步找出污染源贡献度,才能对症下药,作为拟订台中市能见度改善策略

「冬天是中部空污的苦日子!」环保署副署长张子敬说,9至12月的联合监测期间正好是中南部的空污季节,如能解析出空品改善、能见度未能同步提升的原因,进而可制订改善策略与有效行动方案,对长期饱受空污之苦的中南部民众天大好消息,找出为何空气改善,民众却无感的原因。

环保局长白智荣强调,攸关空气品质的细悬浮微粒(PM2.5),台中市从103年每立方米的27微克,至105年底已经降至22.8微克,呈现逐年改善趋势。但在空污期间,「能见度」却没有同步提升,使得民众无法感受到空气品质已经改善。

为了要厘清空污改善、能见度却不佳的原因,市府主动寻求中央协助,获得环保署重视。首次导入中央、地方的监测能量,并在环保署与美国NASA长期合作协定架构下,结合中央大学、中国医药大学、东海大学、NASA的先进设备与遥测技术,多方共同合作。

白智荣盼推动能见度与超细微粒监测分析计划,为台中地区细悬浮微粒造成能见度不佳问题,进行监测分析工作,期能提出改善策略建议,这次国际合作方式非常难得,首度把地方政府能量整合进来,代表着台中市的监测水准已经受到国际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