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成夫妻,可以做好爸妈──别让孩子当「三明治」

陈儒桦/蛹之生心理咨商专任咨商心理师及彰化县地方法院家事调解委员专长亲职教育性别平等教育、离婚教育、多元文化咨商、家族治疗、伴侣咨商、精神官能症处遇、家庭暴力处遇、性侵害处遇。

常看到有名人「前」夫妻赡养费问题媒体交锋,而他们在婚姻中所生的小孩自然成为交锋过程中最常被提出来指控对方行为不当的主角

如果不是有无可协调的问题,哪对夫妻会走向离异?因此互相指责也不值得太诧异,特别当离婚后,小孩成为双方唯一的连结,故而小孩成为最适合拿来攻击对方的理由,也不是太难理解的事情,只是,在这样的情景中,谁真的在照顾小孩的需求呢?

记得一次的课堂讨论中,有同学对「不要在小孩面前批评另一半,否则会对小孩的心理适应有负面影响」这个心理学研究建议感到疑惑,毕竟被不满的是另一半,不是小孩啊!当时我的回应是:「这小孩有一半的基因来自那个被骂的人,所以虽然直接被骂的不是小孩,但他至少也被骂了一半啊!」

我们不是夫妻,但仍要做好爸妈

即便夫妻离婚后,小孩只跟其中一方居住,仍要让小孩维持和未同居方的互动,才能最高保障小孩的身心健康,因为对小孩来说,无论这两个人如何彼此仇恨,永远都会是自己的爸妈,小孩都会对这两个人有着天生孺慕

听到有人在骂你喜欢或仰慕的对象,你的感觉会如何?一定很糟糕吧!然而对父母离异的小孩来说,听到其中一方骂另一方,已经不仅仅是听到有人在骂你喜欢或仰慕的对象那种糟糕的感觉了。

在夫妻从考虑离婚到真正完成离婚的过程中,小孩已经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被要求只能二选一的为难,无论选择哪一方,就是背叛另一方,当离婚的事实确定,小孩从双亲变成单亲,就是个严重的失落,然而即便身边还有一个家长在,只要这个家长一直骂前夫/妻,小孩就不得不处在「你那么讨厌他,会不会也连带讨厌他生的我?」「你因为讨厌他而离开她,那会不会有一天也会觉得讨厌我要离开我?」「我已经只剩你了,如果你也不要我我要怎么办?」等等的各种焦虑,更不用说许多离婚的家长,在言谈间往往不只批评前夫/妻,还会在教养小孩的过程中不断出现诸如「你看你就跟你爸/妈一样……」的负面评价,让小孩的焦虑越来越高。

别让孩子当「三明治

▲夫妻吵架离婚,夹在中间的孩子最为难。(图/达志示意图

至于那些对不同住、甚至已经完全无法联系的另一个家长的想念,更是想都不敢想,无论过去有多少共享的快乐时光、有甚么会一起进行的活动,都只能默默忍受一切再也不会出现的事实,毕竟连稍微表露一些遗憾,都会引发同住家长的勃然大怒。更甚者,有些家长会要求自己的孩子要跟自己一样仇视对方,姑且不论持续仇恨着一个人对心理健康有多大的伤害,当孩子被要求要仇视家长时,其实也同时是在仇视至少50%的自己啊!一个仇视自己的人,要如何健康快乐的长大

离婚后共亲职

倒不是不要离婚就好,毕竟研究也显示,如果夫妻的冲突情况很严重,小孩在这对夫妻离婚后的身心健康状态反而会好转。重点是,两个无法继续相处的大人,能否为了小孩好,学会尊重小孩就是会孺慕父母的天性,让彼此在不当夫妻之后都还能继续好好当父母,相较于苦苦维持形式上的婚姻,只当父母不当夫妻,或许是对大人小孩都更好的选项,也因为这样,美国有些州的法院要求有未成年小孩但要提离婚诉讼的夫妻,得先到法院上过共亲职教育,确定他们能够在离婚后继续好好共同养育小孩,才能进入诉讼程序

虽然台湾还没有这样的规范,但是整天说着「为了小孩……」的父母们啊!如果真的在乎、关心、想照顾小孩,请先学会无论多痛恨前夫/妻,都要尊重他是孩子的爸/妈这件事吧!

热门文章

►《狮子王》你是「刀疤式父母」吗?

►孩子老爱顶嘴唱反调?六招教爸妈轻松应对►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获作者授权,转载自「蛹之生心理咨商所」部落格。《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