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载「加速跑」研发! 浙大攻克歼-20自动化装配难关

▲歼-11生产线。(图/翻摄自央视节目,下同)

大陆中心/综合报导

几乎与歼-20「隐轰版」原型曝光同时,浙江大学中国飞机自动化生产领域关键贡献也被曝光。陆媒报导指出,浙大经过了15年「加速跑」研发,成功攻克飞机自动化量产三大难题—— 「装配连接失效」、「制孔失准」与「定位变形」,并为运-20等重点型号飞机开发出了动态成组定位系统卧式双机联合钻铆机等「原创自动化装配装备」。

据《人民日报》报导,飞机装配是缩短飞机制造周期、降低制造成本、保障制造质量关键环节,可是直到20世纪末,大陆在飞机装配技术整体上仍较落后,仅完全依赖工人的肉眼观察和纯手工操作,这导致自动化水平低、质量难以控制、问题不可溯源、装配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飞机的性能使用寿命

报导指出,当初当然也尝试过引进、改造、升级的方法来改变窘境,但长期的技术封锁和市场垄断十分难以突破。「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人必须自己干」,浙江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飞机装配创新团队负责人柯映林教授如此说道。

▼歼-11生产线。

据报导,怀着这个信念,浙江大学飞机装配创新团队2003年受令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航空制造加工工艺基础研究转向飞机装配工程关键技术攻关,最后依靠着跨学科、跨领域的科学研究,团队攻克了三大装配技术难题,完成了数项等全产权、全配套的飞机自动化装配原创装备,为运-20、歼-20、运-9等9个重点型号飞机的成功研制批量生产提供了工艺、技术、装备及系统的重要支撑。

其中,以自动钻铆机为例,它是一款功能集成度和技术复杂度极高的航空制造设备,与同类产品相比,浙大研制的卧式双机联合钻铆机仅钉头的齐平度就从0.05毫米提高到0.02毫米,而且故障率还小于1%,堪称是国际竞争对手尊重和赞誉杀手锏

▼F-22战机生产线。(图/翻摄自洛马公司官网

紧接着,报导也提及一段研究团队在运-20项目开发的艰辛故事。2010年,浙大团队迎来了运-20的第一个生产线项目,即中机身自动化装配。当时,项目的最大困难在于没有人工的装备工装,团队中年轻的技术毕运波表示,研制初期常常出差,要现场调试各种装备和系统,常常是打着「飞的」奔波于科研基地与工程现场。另一名团队成员李和军则透露,有一次深夜时他与同伴们还在装备上调试,而在他向身边要一个扳手时,递来的居然是浙大机械工程学院李江雄教授。

报导最后提到,目前,团队已研制了17套飞机自动化装配系统和2条飞机总装配脉动生产线,为中国大型运输机运-20和第四代隐形战斗机歼-20等9个重点型号的成功研制和批量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国产支线客机ARJ21—700首次采用的全机三段大部件对接自动化装配系统也是自浙大飞机装配创新团队;这代表未来,下一代大型客机和舰艇的制造也将会留下更多「浙大制造」的印记

▼歼-20战斗机。(图/翻摄自中国空军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