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ta's CCR纪事录42/酒.国.文化(中)

Anita's Angle

欧洲搬到美国念大学,对当地21岁才能饮酒规定抱怨了一番,我虽然不会无酒不欢,但对这多余的束缚总觉得讨厌。而在美国「16岁可开车、18岁可持枪、但21岁才可饮酒」这不合理的现象常在人们闲聊间被提起,「但是政府不愿意更改法令,因为要是下修到18岁的话,那么一定会有一堆未满21岁的笨蛋大学生会疯狂饮酒、出事。」这是许多人的见地

虽然法规规定不得饮酒,夜店门口也固定检查,但为了玩乐大学生总有办法--最简单的莫过于请学长姐或年纪较长的朋友帮忙点酒、买酒--许多学生们会聚在某个同学家里买酒回来开轰趴,也有人会花100多美金买张假身分证招摇撞骗,多半是假造夏威夷爱达荷州这些人口较稀的州所发的身分证,但这法子时不时会被识破,得看检查人员给不给面子、戳不戳破。

有部分夜店,因为场地提供酒吧以外的服务--有些可能是餐厅酒吧合为一,有些可能提供打撞球等其他活动--所以18岁以上准许进入,但未满21岁须戴上像医院病患一般的手环作为识别,手环材质是不易撕开的软质塑胶,需要靠剪刀才能取下。点餐时侍者吧台调酒师会瞄一眼客人手腕,有时侍者在巡视时也会特别注意有21岁以下客人的桌子,不过 托人买酒偷喝基本上是例行公事,通常偷喝酒的人并不见得有多爱喝酒,但一行人假装不刻意地眼观八方、贼头贼脑地偷喝多少有那么点刺激。

我个人当时有个比较特别的法子,我到美国时除了护照外身上没有其他标有出生年月日的身分证明,唯独一张在欧洲念书时的学生证,欧洲写日期的顺序是日月年,而美国的习惯则是月日年,我的生日月分虽是近年底,但日子却刚好小于9,所以9月份开学前我便已多了一岁,举例来说若实际生日是1993年10月2号,在美国会写成「10/2/1993」,但是在欧洲是「2/10/1993」,也就是说我可以偷8个月,提早大摇大摆地品尝那醉人水滴

年少轻狂喝酒忘记节制不足一晒,但在商场上遇到美国人时,会发现他们与欧洲人相比是较不贪杯的,识得品酒的人比例也较低。某次与一间国际大公司的客户用餐,他们来访共五人,两位美裔、两位英裔、一位澳裔,两位美裔虽是较高阶的主管,但对于许多红白酒威士忌的品酒知识了解甚少,吃饭间饮酒也仅浅尝而已,并不特别乐在其中。

相较之下,另外三位英裔与澳裔的客户,虽然称不上是大行家,但对于知名酒庄略知一二,边品尝边评论时能用比较多的形容词来谈论各种酒的味道,像是樱桃木杏桃香、坚果味等字眼,而不像两位较不识品酒的美裔同仁,仅能体会酸、浑厚、清爽等较直接的感受。

饮酒量方面,美裔的几位客户喝得也比较少,有可能是担心时差加上酒精不利隔天的行程,每杯仅浅尝两三口,并不好饮,而另外几位虽然不会找人干杯,但伴着菜肴咕噜咕噜像喝饮料一般,相当享受。

有趣的是,当餐后端上陈年威士忌时,每位外国访客都欣然乐意品尝--大部分国家都是以酒精浓度来课税,而台湾并没有按此课征,因此好的威士忌在其他国家大都价格不斐、税金比台湾高出许多。每人捧着一支水晶杯,杯中装着浅浅一层琥珀色的液体,虽然量不多但大家对于手中所握着的甘醇香都赞不绝口,有的轻抿数口慢慢喝,有的分两三口吞下肚,但拒绝了再来一杯的美意,相当节制。

谈笑之间,其中一位美裔的访客表示他平常多是喝瓶冰凉的啤酒,对于其他酒精 饮料了解不深,而另一位美裔来访者是女性,她有在学一点葡萄酒,但多以清凉爽口的白酒为主;至于另外三位则是对啤酒、红白酒、威士忌等都有所喜好,但也因为懂得优劣好坏,所以对于劣质酒会有所嫌弃,对于好酒懂得欣赏也知道珍惜,不会像一些「土豪牛饮狂干,而是细细品尝杯中的乐趣。【下集待续(42)酒. 国.文化--下】

延伸阅读:

Anita's CCR纪事录42/酒.国.文化(上)

《ETtoday新闻云》贴心提醒: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

●作者Anita,硕士,科技业。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