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ta's CCR纪事录41/为什么还是要讲英文

Anita's Angle

自从大陆经济崛起,又逢欧美金融海啸,这几年常听到许多周遭的台湾朋友说:「现在学中文比学英文重要,其实以后英文不好没关系。」我也曾一度认为这将是个趋势, 不过在接触过国际化外商公司后,才又底定英文还是有它举足轻重的地位、把英文学好在社会、职场商场上仍有必要性。

我所待过的法商亚太区总部位在香港,主管们多为英、法、义、或荷裔人士,双语、或是能用三、四种欧洲语言流利沟通的大有人在,当中法、义为拉丁语系,因此学会了一种要学另一种并不难,而荷兰语属德系语言,与拉丁语系较为不同。

荷兰是欧洲商业活动枢纽,许多荷兰人不仅能通荷兰文德文,英文也相当普及,我所认识的荷兰朋友、同事们英文能力大都相当不错,而我的荷兰主管也会讲法 文。主管虽然位在亚洲,但常需到欧洲、法国总部开会,并定期亚洲各国与我们这些部属们开会。我在台湾的同事们虽然许多都曾在海外留学,英文能力也尚可,但都不爱与外国社交,所以与外国同事、主管们哈拉、交际的责任便落在我身上。

「所以你到巴黎开会的时候,都以法文沟通吗?」我问一位荷裔主管。「喔,不是的,事实上我都尽量隐藏我会说法文的事实。」我略显讶异,「可是法国人对于会讲法文的外国人通常比较亲切,会当成『自己人』。」主管认同地笑笑点头,「没错,我以前开会也会用法文,不过有次一个法国同事--也是主管阶级的一位法国人--他建议我:『我们最好还是以英文沟通,因为如果我们起了争执,法文是我的母语、又在我的地盘,你很难辩得过我;但是英文对你我来说都是第二或第三外语,我们争论起来是平等的。』所以后来我们都用英文开会」主管顿了顿续道,「不过在巴黎他们常常会忘了有外国人,自讲自的法文,所以听得懂还是满重要的。」

「那如果对方的母语是英文呢?」我又问,主管笑着回,「那就得加强自己的英文了,不过一般来说商场上讲英文的人对于外国人讲英文,即便另一方英文程度不佳,他们的容忍度和耐心是比较好的。」我点点 头认同主管的看法,他续道「不过在法国公司,真的要进入高层,会讲法文当然是有优势,这不管哪一国的企业都有类似的状况,但一般开会英文就足够了。」

在公司待了一阵子,发现有我和外国同事交流后,其他台湾同事变得更闭塞,虽然我不讨厌交际,但一个人负责想话题也有点累,不禁有些不耐烦--一来对台湾同事 们逃避的态度不满,二来「和老外应酬」本也非我应征时的工作内容--不过基于维持关系和专业态度的原则,我还是尽量友善地和外国访客们维持关系。

一直到不久前,我的这份努力才发酵,几个公司的外国同事已离职,到了新公司后听闻我也离职了,便问我有没有兴趣到他新的公司谈谈,我因为已有别的去处而婉拒,但仍和前公司的台湾同事闲聊、提及此事:「John离职后到XX公司问我要不要跳槽去他们耶!」一个同部门、熟识的同事半开玩笑、哀怨地问:「他怎么没问我?」我坏坏地回:「谁叫妳以前都不跟他聊天讲话。」

而后在职场上仍须和不同国家的厂商沟通,不论是中东、欧美或日本,大家都以英文为共通语言。某次,对日本的厂商做简报,来访的一行人已经是我所碰过的日本人中,英文程度不差的,但双方仍有一些鸡同鸭讲的状况发生,但英文字汇较广的话,可以用不同的单字来传达讯息--比方说,平板电脑称为pad对方不一定听得懂,但用tablet他们便恍然大悟。

当然,对于生活圈并不需与国际接轨的人来说,可能会认为学习英文是麻烦痛苦又没有实质帮助的差事,不过随着台湾试图挤进全球经济版图,仅仅仰赖华人经济、和内地庞大的市场虽已似是商机无限,但这就足够了吗?【下集待续(42)酒.国.文化--上】

●作者Anita,硕士,科技业。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