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局管太多? 两规定让电销业务陷困境

保险局因防范道德风险与不当销售,针对电销规范严格,但也因此缩限电销空间。(图/记者林世文摄)

财经中心台北报导

保险局对于保险业电销规范十分严格,包括电销后若民众想买保单保险公司必须再约时间亲晤客户,且电话全程需全程录音,这些规定让许多业者成本大增,更让许多客户因为麻烦干脆不买,保险业的电销业务呈现困境

2014年,金管会要求保险业者,在3种情况下,保险公司必须「亲晤」客户,保单才是成立。第一,替他人投保,如父母子女投保;第二,客户主动打进保险公司买保单;第三,购买投资型保单,保险公司必须亲自取得保户亲签的要保文件。但麻烦的是,要保人被保险人不同人,电销受理时,也必需确认被保人身份及投保意愿才可以送件,然后再接受身调,而遇到即将出国的民众,要约成的机率更是微乎其微,往往让原本可成交的保单都泡汤,更何况离岛的民众,保险公司还要派人跑到离岛。

此外,根据保险局公告的「保险业办理电话行销业务应注意事项」,也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在电销时,必须把双方电销过程和成交纪录全都录音」,但面对面销售的业务员就不需录音了吗?严格控管电销,无非大增了业者的成本,原本是省事、方便的电话行销,却用繁琐程序绑手绑脚,也缩限了保险公司电销业务的生存空间

保险局官员表示,保险业属于高度监管产业,提供电销方式推广保单是方便的管道,但避免电话行销人员不当招揽衍生争议,才会订有「保险业办理电话行销业务应注意事项」供保险业者遵循。

在「亲晤」部分,主要是避免被保人和要保人不同人,可能会有衍生的道德风险,像之前嘉义水上头案,就是凶手受害者大举投保,衍生出道德风险。在确认身分上,可以由其他保险业务员和被保险人做确认,或是由保险身调人确认(核对个人资料身体状况,若是高保额则确认财务状况)及体检方式做确认。

而在录音部分,是因为保险局长期接获民众反映,在电话中并没有明确同意投保,仅请保险公司寄相关资料「考虑看看」,却收到保险公司寄来的保单,为了避免双方沟通不良产生争议,才会要求录音以利后续争议处理。

只是单纯想省力透过电话买保单,却反而比一般投保还程序繁琐,让许多消费者干脆放弃,更引起业者反弹,相信这也是保险局当初在订定规范时所不乐见的。行政院院长全才公开表示,要金管会针对保险业「管该管的,不该管的不要管」,保险局也该在电销部分,思考是否部分放宽,例如:在一定投保金额以下不需要「亲晤」等,给予保险电销业务多一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