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ers/领导者英明,就够了吗?

出处:Cheers杂志第192期口述/沈方正 整理卢智芳 图片来源/stocksnap.io

当上总经理一年后,我开始认真思考:到底怎样才是好的团队领导者?一面想,一面发现自己心底有种强烈的焦虑。

部门主管到总经理,我都是很年轻就担任这个职位。年纪轻轻当主管,总觉得速度最重要,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速度解决最多问题、完成最多工作,才是展露个人绩效或部门表现的指标。所以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自觉地拉高转速,就像高速播放的画面一样,每项决策、每个动作都要快,而且愈快愈好,能更快,就再快一点。

这项原则落实在每天工作中,最明显的「症状」是:只要有同事来问我问题,我几乎可以马上给出答案,发出指令的当下,也自然而然要求对方迅速完成任务。从主管到团队,看来都在紧凑的节奏运转环环相接,确实也创造了某种组织运作高效率;然而随着时间过去,我在管理上的历练愈来愈多,回头去看当时的这些做法,却发现其实掉进一个很大的盲点

主管的从容不是靠快解,而是能独立思考的团队

当上总经理一年后,我开始认真思考:到底怎样才是好的团队领导者?一面想,一面发现自己心底有种强烈的焦虑:那就是只要我人一不在,就算只有短短几天,也会对现场管理或服务品质感到不安。除了担心没有亲自坐镇,会不会突然「出包」或冒出意外状况,更担心同事在「无人可问」之下,会不会无法独立应付

另一端,把本来业务交付其他干部承接的过程,也不如想像中顺利。他们都是过去和我长期共事伙伴,却在这时出现明显的能力缺口。于是触动我更深地反省:是因为对大家培育专业还不够,或是公司没有创造更多的挑战?各种苦思中,连一些极端念头都跑出来:是不是自己要求得还不够严,标准应该再拉高一点?

症结究竟出在哪里?

反复探寻了很久,我发现今日同事的「不足」,或许正源于从前的过分「求快」。在中国人的管理文化中,总是习惯期待「老板英明」,相信只要有了英明的老板,一切难题都能迎刃而解。所以包括我在内,一旦成为主管,期许自己不断变得「更英明」的按键,也跟着自动打开。可是,自以为每件事「对症下药」、充分发号施令后果,却是做这件事不再有其他的可能性,过程中,其他人有没有学习?有没有累积出「属于他」的经验?都在追求「快+准」的前提下,无暇被顾及。

结果,每次当同事带着疑问来找我,我所谓的「回应」,大多是「你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不能在时间点前完成?」本质上不是对他展现同理心,反而是挑剔或挑战。同事问什么,我多半就答什么,既没有更多延伸,也很少为彼此多留些余裕,针对「你为什么这样问?」有更多追问跟探索。

全文未完,完整内容请见《Cheers》192期】【本文由Cheers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延伸阅读

不可以称赞、斥责、教导?3个带人法,让部属自动自发做事

最好主管第一名:不抢功,将100%荣耀归给部属

7种值得追随的好老板,请把握第3种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Cheers杂志网站》。※本文由Cheers杂志授权报导,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