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仲专访/盼「食农教育」立法 白米背后涉及文化、环境、生态「价值超过2千亿」

农委会主委陈吉仲日前接受《ETtoday新闻云》专访,谈食农教育。(图/记者吕佳贤摄)

记者崔至云台北报导

「食农教育」对农委会主委陈吉仲来说,不只是全台校园应有的教育,更是消费者要了解的。但陈吉仲坦言,食农教育是所有农业政策中最基础的,但也最常被人遗忘。农委会特别于2018年研拟了《食农教育法草案,并在同年底送入立法院审议,但到底能在哪一次立法院会期中通过?各界都在关注。

出生在屏东农家的陈吉仲对于台湾农作物可说是相当熟悉,但谈到「食农教育」却有些无奈,他指出,「食农教育」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但「食农教育」尚未立法,推动很多政策时,就不会把食农教育规划其中,但如果立法、有新的规定,很多政策也能够推得更顺利,他同时也希望不只政府在推动,也希望能结合民间团体一起努力。

教育部指出,学校将结合在地农会、农委会、机关、团体、大专院校、家庭社区人力资源共同推动食农教育,建立长期合作模式,让食农教育永续发展。(图/记者游芳男摄)

根据农委会资料,107年台湾白米自给率达到34%,这是创10年新高。陈吉仲指出,粮食自给率是很多农民关心的,这也牵扯到食品安全问题,相关延伸的议题消费者知道吗?了解愈多,就会愈知道如何保护台湾农业;又或是台湾受到极端气候影响时,消费者买不到想买的食品时可以用哪类食品代替,「这就是为什么要推食农教育,食农教育不只对学校,一般消费者都应该要了解。」

陈吉仲进一步举例,「树种下去就不能砍吗?」、「洗水果要不要泡盐巴水?」到底答案是什么呢?该怎么做才是对的?以上只是很小的例子,但也就能明白为什么要推食农教育,消费者关心农产品安全,知道吃下肚的食物来源,也就更懂 得珍惜,所以食育深层的意义其实是一种生命教育的过程。

▲农委会主委陈吉仲。(图/记者吕佳贤摄)

陈吉仲也说,现在政府每年让3000多所学校学生学插秧、收割,学生也因此懂得「粒粒皆辛苦」。陈吉仲说,台湾国产产值350亿,但其实对台湾的环境文化、粮食安全等的价值已超过2000亿,消费者吃米,也应知道米的含意,这是消费者权利的重要精神。

陈吉仲也指出,现在有太多不正确的食农资讯,期望下个会期「食农教育草案」能通过,并期盼2020年台湾粮食自给率达40%,推动鲜享在地,鼓励消费国产品,加强饮食教育,来因应全球性粮食供应短缺及价格不稳危机

▲陈吉仲期望下个会期「食农教育草案」能通过,并期盼2020年台湾粮食自给率达40%,推动鲜享在地。(图/宜兰县政府提供)

关于「食农教育」立法,教育部的角色又应如何配合?教育部回应,依据学生卫生法规定,各级学校健康相关课程应包括健康饮食教育。健康饮食教育,以建立正确之饮食习惯、养成对生命及自然之尊重,并增进环境保护意识、加深对食材来源之了解、理解国家及地区之饮食文化为目的。在课程落实上,十二年国教之健康与体育学习领域中的「人与食物」单元及「健康消费」单元,皆列有培养学生健康安全消费的能力,对食农及食安的重视,强化学生获得认识食材的知识。

而在食农教育尚未立法前,未来针对食农教育要如何推动?教育部也说,学校将结合在地农会、农委会、机关、团体、大专院校、家庭与社区之人力等资源共同推动食农教育,建立长期合作模式,让食农教育永续发展,另外,也鼓励各地方政府及学校采用在地认证食材,透过学校午餐办理及食农教育活动,让学生透过实作课程,实际看到植物栽种餐桌之完整历程,学习吃在地食当季,从产地到餐桌的食农教育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