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乐融/知道就是关心?台湾儿少公民参与醒了吗?  

▲虽调查显示多数儿少仍停留在「认识公民议题」的阶段,缺乏实际行动参与,但认识就代表关心公民议题吗?(Photo by Pasty Xie/ Flickr)

媒体看到家扶基金会出炉的「2017台湾儿少公民参与情况调查」结果,逾37%的受访儿少认为「未来10年生活会变糟」;近75%对未来表达负面看法。其中,42.8%的受访者认为「国家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仅25%认为「国家往正确方向发展」。

只看摘录过的新闻内容有点不扎实,我其实挺想看到实际问卷题目和引导方式,毕竟多年前曾短暂开设过「战国社生活情报研究所」,对民意调查此一学门始终关注。

所谓42.8%受访者认为「国家最好的日子已经过去」,我怀疑青少年真能具体说出「国家最好的日子」是哪一段吗?问卷设计者有试图说出自己的「潜台词」吗?如果没有参与过某段日子,为何会有比较值?这观点又是被谁以及如何形塑的?

同样的,仅25%认为「国家往正确方向发展」,问卷有继续追问:「你心目中国家的正确方向是什么?」

儿少最关注的公民议题前三名是「婚姻平权」、「课纲审查」、「一例一休」,首先,不知道全部选项还有哪些,是否都只选了近期的新闻?其次,影响答案的会不会跟新闻热度有关,却跟答卷者真正的「关注度」无关?所谓关注是短期知晓,还是对这一领域长期注意不同阶段发展?

知道新闻,不代表关心细节,连大人都一样,更多可能是道听涂说、捕风捉影、看了影子就开枪,便以为自己很关注某些公民议题了。理想中,应该针对某些议题进行细部推演测试,才能知道答卷者对该议题的熟悉、深入,甚至独立思考程度,不是这样问一问「你最关注哪些公民议题」,就能解决。

还有,所谓「曾实际参与公共议题」,是否该列出各种参与方式做选择?否则听起来实在太笼统。不过我猜就算细分了,仍在学的儿少参与比例也不会高,但至少轮廓会更清晰。

个例,如果细问:「你会在网路上和人公开讨论公共议题吗(经常/非常偶尔/从不)?」再追问是在哪里发表意见,遇到不同意见或争论时该如何处理等,不就更能细腻理解「准公民」问政态度的第一步?

否则,碰上对时事连讨论都不讨论、发声都不发声,所谓民主程序议事规则都没兴趣,只会念课本、追逐时髦,或只想玩乐、逞凶斗狠霸凌同学的青少年,我们要期待他们直接「觉醒」,开始组读书会、走向街头、当义工或直接助选吗?

好文推荐

陈乐融/上床吗?如果给你一个角色

陈乐融/一个人受教育是随时随地的

陈乐融/从金穗奖设计预算16万元谈起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陈乐融,知名创作人、媒体人、策划人。游走于作词家作家主持人编剧、文化评论家品牌营销顾问人文心灵讲师等多种角色。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