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在台湾》离台半年 思念如故

政大山上早市。(作者提供)

离开台湾到今天,已经整整半年。这半年,我经历了不少事,有时候,我会感受到日常的忙碌感会冲散一些些对台湾的思念。当然,因为来到了新的团队,我需要重新适应生活和学习的新节奏,也逐渐地开始建立起新的人际圈。

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开始渐渐地把台湾的生活回忆,就此尘封于自己的记忆库呢?

似乎又并非如此。

时至今日,我还是会偶尔打开脸书,上传一些动态,继续和台湾的师友们分享最近的生活趣事

还有,有时看到一些事物,难免会有些触景生情。比如,前阵子家里买了两三颗凤梨。虽然并非台湾产,但也足以能让我回忆起在台湾的生活时光。还有几个月前,和学校台籍老师聚餐时,我们去的台湾风味餐厅,点的那几个家常菜,又带着我回味那些年无比熟悉的风味。

看来,在台湾的生活记忆,的确已经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深处之中。甚至,晚上做梦的时候,场景很多次回到辅大文华楼二楼的走廊,还有政大的盘山路

No.1

圣、美、善、真

这四个字是我的本科母校辅仁大学校训,当我八年前第一次负笈宝岛,进入大学之门求学之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此四字校训。当然,那也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到一个陌生的异乡生活学习,难免会有些无助与迷茫。幸运的是,这四年中,我遇到了相当可敬可爱的师长和友善可亲的伙伴,让我用美好的本科时光,充分感受了这四个字的份量。

由于当局的歧视政策,在台湾求学时我们无法享受台湾的健保,又不能兼职打工,加上在台湾社会一部分人士对于大陆人固有的偏见与误解,因此陆生在台的生活还是会受到一些限制。正因如此,系上侨陆组的老师们都很照顾陆生,经常组织户外旅游等活动,提供交谊的机会。另外,由于辅仁是天主教会学校,因而学校内的神父和修士们也对陆生体贴有加。教会组织的旅游,甚至都不需要陆生们自己掏钱。还记得有一次,组织旅行的赖效忠神父和我们打趣:「大陆的大学党委书记要比校长权力更大,我作为校牧(一座教会学校负责天主教务的职务)相当于党委书记了。」言毕,大家莞尔一笑,一边吃着饭,一边听神父分享他早年当兵的故事

每到一些节日,老师们也会给陆生特别的福利。比如有年端午节,系上的戴晋新教授给陆生们每人两三个粽子,既有台湾本地口味的,也有模仿江浙味道的粽子。听老师说,他的粽子都是台北的老字号购买的。后来,我也按图索骥,有几次路过台北南门市场的时候,拐进去找一些老粽子铺,买一颗「湖州粽子」(我至今仍不解台湾把江南口味粽子统称「湖州粽子」的原因)回去大快朵颐。当然,现在因为盖捷运,南门市场在我离开台湾前不久被拆除,甚为可惜。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也和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混熟了,于是平日一大趣事,就是在Facebook上与老师同学们互开善意玩笑。大家有时候会结合一些社会时事,还有周遭发生的趣事,互相开涮。在Facebook上留言,在台湾被戏称为「盖楼」。于是,我们辅大历史系师生间盖的楼,有时往往很高,甚至中间时不时会歪。平时正襟危坐的教授们,在Facebook的世界里仿佛抛却了正经严肃的味道,和同学们真正打成了一片。

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质朴、有趣的回忆,让我感知到的是台湾朴素的人情温度。在辅仁的四年,我从一个开始有些怕生,想努力适应生活节奏的新人,逐渐成长为一个和周围同学打成一片,并且已然习惯台湾生活方式的「老油条」。辅大门口的那四字校训,仿佛一道守护之门,让我迅速地得以在身心各方面有所成长与进步。所以,即使后来换了学校读书,也会三不五时地换上三部公交车回辅仁找找老朋友,一起吃吃饭聊聊天,延续美妙情谊。

No.2

山上与山下

硕士阶段,我从辅仁大学转至政治大学继续深造。政大位在台北东南角,靠近台北动物园,离校园不远便是台北著名的郊游地猫空。台北的地形类似于一个盆地,因而位在城市东南边的政大,因山而建,部分校园建筑遍布于山间,比如我就读的历史学系,所在的季陶楼便在半山腰上。

而在山下,就是一大片居民区。政大后门有一座恒光桥,桥下每到早上七八点左右,便会有早市,摊贩们会把新鲜的蔬菜、水果,甚至肉、鱼等摆出来,供周边居民挑选购买,非常有市井气

所以,我有一次和一位陆生好友打趣,说政大这样「山上与山下」的布局,恰似我们求学生活的两面:一方面,我们要在山上「修炼」,学习内功,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每天下山,和山下的人们打交道,感受人间的烟火气。

这就是我三年生活最好的缩影。

说到山上到山下,因为政大附近的饭馆、食堂大部分都在山下,于是我们要觅食,基本上都需要下山。政大校园面积不算小,因此就会有校园内部的小巴车,政大人对于这些小巴并不陌生。每到上课前15分钟到10分钟,是小巴最拥挤的时候,不大的车厢里塞满了要去上课的同学。当然了,每到饭点左右也是如此。

在一次次的上山与下山时,我认识了校车司机辉哥。辉哥对于陆生喜爱有加,不少陆生上车也爱和辉哥聊上几句。别看辉哥这样开车上上下下有些单调,但实际上他可谓「阅人无数」,辉哥和我们最爱聊天的话题便是校园里的教授们,小到他们的坐车趣闻,大到他们的最近研究,可谓一位八卦大神。在工作之外,辉哥也很照顾陆生,我就曾经收到辉哥自己腌的辣椒酱,那种辣椒是台湾花莲的「剥皮辣椒」,辣度不会逊色于大陆的那些朝天椒。经过辉哥的巧手腌制,这些原本呛辣的辣椒,倒也有了几分迷人的风味。在我离开台湾之前几日,辉哥已经知道我即将离开,他特意在一个周末,带上了我和一位学姐,共同去基隆的海边再看一眼。来到台湾,平日旅游最喜欢的项目,就是看蔚蓝的大海。尽管我来自一座海滨城市,但上海周边的海水都发黄,没有那种大海应有的美感。辉哥在和我聊天的时候,知道我喜欢看海,于是特意安排了这个旅程,我的感动是溢于言表的。

在离开台北之前的最后一个夜晚,我特意登上了政大的「好汉坡」,据说这是欣赏台北夜景的绝佳地点。我十分清楚,这次回上海之后,今后将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很难再回到台湾了。在政大的山上,求学时光最后看了一眼山脚下的点点灯光,还有远处繁华的东区夜景,不由心生怆然,眼眶湿润。七年的求学时光,在之后都会变成美丽的回忆。我贪婪地伸出脖子,想多看一眼,再多看一眼,只想把这美丽回忆深藏在我的脑海中,把牵挂留在我的心中。

后来,回到上海的一个星期后的那个夜晚,因为睡不着,就打开了Facebook,一下就收到了好多师友留下的祝福语,不禁泪如雨下。台湾带给我的最好礼物,就是那最朴素真挚的情愫,也是能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不断回味的。

七年的求学生活中点点滴滴与酸甜苦辣,当然不可能在这方寸之间一语道尽。以上也只是我离开半年之后的一些随想,是为记。(陆轶隽/政大陆生)

征文启事】

中时新闻网「两岸征文」栏目,延续《旺报》两岸征文活动,征文主题:台湾人看大陆、大陆人看台湾、两岸看世界、两岸一家人、两岸新时代,欢迎全球华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过亲身经历的故事,刻画两岸社会肌理,描绘世界见闻,打破刻板印象,促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建立全球视野,向读者展现时代的脉动与发展趋势。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脸书粉专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欢迎线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