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牛牧场二】公费赴美学养牛 政府竟只供单程机票
所谓时势造英雄,吴敦瑶与施尚斌之所以走上牛仔之路,其实是因一纸青年培训招募令。
1973年,政府为扶植国内酪农产业,举办大型招考,募集农村优秀青年赴美国、纽西兰,学习养牛技术。「讲白了就是去美国做工,1个月可赚400美元(约新台币1.2万元),政府只提供单程机票和3个月受训费,其余都要靠自己。」施尚斌笑忆,因为工资几乎是当时台湾的10倍,加上早年出国不易,吸引不少人报考。
「我在家养过牛,知道有多累,根本不想去考,但家人坚持要我去试试。」甫退伍的施尚斌,心不甘情不愿地被同学拖着一起报名,考试当天摩托车半途坏掉,他跑2公里求援,匆匆冲进考场,放榜时同学没考上,自己反而顺利录取。反观年长7岁、已经成家立业的吴敦瑶,则是抛家弃子、放弃水利会稳定职缺,满怀雄心壮志地赴美学习。
受训的20个月,周一到周六平均每日工作13小时,周日8小时,施尚斌自豪称:「很多华侨来看我们,我是唯一没哭的, 既然来了就是要学习,以前在台湾养牛是2、3头,来这里是200、300百头,拚命吸收,心里想着哪些部分回来后可以转换成自己的。」
然而,最让2人震撼的是,当时美国爆发石油危机,不少商家倒闭、高速公路空荡荡,每周仅3天可加油、每车限加10美元,唯独农民与医师不受此限。「农业在当时被视为重要物资, 美国农民有句话 :「We service you three times a day.(你的三餐由我们提供。)」施尚斌始终记得,当时逛百货公司,连柜姐都对农民尊敬不已,农业价值在2人心中彻底扎根。
2个人在美受训,台湾家人也大胆做梦,施尚斌自嘲:「还没下飞机,兄弟姊妹就凑钱,买好30头牛等我回来!」回国4年,施尚斌靠养殖肉牛,帮家族赚了600万元。
吴敦瑶回国后先到台中外埔酪农村担任技术员,负责培育小牛,1年后号召2位弟弟集资,从8头牛开始养起,「当技术员有机会选好牛,当别人放弃时,我不断收购,目标是要养100头牛,才有经济规模。」
更多镜周刊报导【飞牛牧场番外篇】牛仔伙伴大嗓门脾气硬 不同调靠第三方仲裁【飞牛牧场番外篇】一辈子都在负债贷款 太太扮黑手党帮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