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植物人有意识!脑部造影可望让对话成真

植物病患准备进行fMRI。(图/台北医学大学提供)

记者洪巧蓝/台北报导

面对成为植物人的亲友,最盼望能了解他们的感受,而在现今科技发展下,和植物人沟通并非遥不可及。台北医学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长蓝亭今(26)日表示,透过脑部造影技术,有机会患者用脑讯号变化外界传达想法,这不但有助于提升照护品质,未来也可能询问攸关生死的关键问题,把「病人自主权」还给患者。

30多岁的高先生父亲在两年前因为车祸成为植物人,谈到卧躺在床上的父亲,他哽咽说「如果可以,真的很想再一次对话,了解他痛不痛?我们这样做好不好...」

很多人以为植物人没有意识。蓝亭表示,过去临床诊断是否为植物人状态主要依据简易的量表,但是现在已经有研究显示,植物人误诊率高达40%,且国内外经验也指出,有2成以上患者的意识程度常人差异不大,可以清楚听到及看到周遭的一切,对自己的身体也有感知,却因为误诊,被当成没有知觉的患者对待。

蓝亭指出,国外过去研究训练患者想像特定情境表达喜欢与不喜欢,再透过脑部造影技术PET与fMRI,观察影像中患者的大脑皮质变化,并进一步判别患者想表达的感受。

北医大人社院院长蓝亭说明,植物人患者与一般人的脑部造影,在透过想像训练表达喜欢与否的结果相似。(图/记者洪巧蓝摄)

他进一步解释,脑部中运动辅助区及旁海马回分别与运动及空间记忆相关,该研究团队先请患者想像特定情境,都持续30秒,例如想像「打网球」使脑部有关运动辅助区有活化反应,相对应就是「Yes、喜欢」的反应;想像「在家中来回走动」,让脑中旁海马回出现活化反应,也代表患者「不喜欢」,也就是「NO」的情绪,外界就能透过这些变化了解病患的需求、对照顾舒适度的反应。

台北医学大学大脑与意识研究中心近三年评估台湾近150名植物人患者,其中约有60人接受北医大团队检查,作为临床试验的一部分。蓝亭表示,目前发现有11名被诊断为植物人的患者很可能都有意识,可以清醒感知周遭事物变化,包括透过眨眼等反应来回应问话,而这些患者都有很大的机会能透过脑部检测家属沟通,并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

然而需要进一步研究,脑部造影相关检查所需费用却相当可观,非大部分家庭能够负担,也使研究面临困境,蓝亭呼吁社会提供捐助,让相关计划可以顺利进行。他也提到,这样的技术不仅可以应用在植物人,包含思觉失调、失智症等等同属意识水平减少症状,也可望透过类似方式来理解患者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