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玲/好好生活、接受死亡

▲创造友善的环境,扫除参与社会障碍,才能真正活得健康,走得有尊严。(图/Don LaVange, CC BY-SA 2.0)

文/顾玉玲「不得好死」原是骂人恶毒咒诅,但如今却成为临终急救的梦魇

第八届立院结束前的法案大清仓,最后一天通过「病人自主权利法」普遍获得医界与民间好评,未来针对末期病患、植物人、极重度智者医疗评估无以恢复时,可依其预立的医疗决定,撤除、终止或不进行维持生命的治疗或灌食,以保障病人医疗自主及善终权益

很多人都说,下一步就该讨论安乐死了,仿佛最终目标是将死亡交由个人决定。事实上,对死亡的接受恰好不是放弃生命,而是拿回健康自主权。

过去二十年来,随着高科技带来血液透析、呼吸器、叶克膜等急救设施把生命终点往后延长。人们从死亡边缘被拖行上岸,得救的身体却可能从此离不开医疗管线,呼吸与循环全靠人工仪器维持,饱受苦痛,无以善终....此时此刻通过「病人自主权利法」,不是因为人们想要「有尊严的死亡」,而是因为恐惧「没尊严的活着」。

这部全亚洲第一个以病人为主体的权益保障法,看重病人的自由意愿,似乎只要在清醒时来得及表达对临终医疗的拒绝,就得以免于生命尊严遭到剥夺。但持平来说,个人之所以求死不得,是社会机制建构而成的,重点不在个人意愿难以确认、不受认可,而在于现有的医疗体系以看病为主,治疗胜于预防,对身体的对待唯有单一救亡图存的SOP,远远偏离了健康生活宗旨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是领导人们迈向进步发展的过程。健康的人有工作能力、参与所在社区事物……个人和家庭应采取主动态度去参与和解决健康问题。」,1986年的里斯本会议更直言:「健康是社会事物,而不仅是医疗事物」,进一步提出社区合作的概念,强调社会参与才是健康生活的根本。

如何活得健康?疾病、残缺、失能都不会也不该阻碍人们享受生活,参与公共事务,实践健康人生。健康不会、也不该是个人私事,如何创造友善的环境,扫除参与社会的障碍,是集体的责任。若整个社会对健康有共识,无障碍空间、可及式的艺文活动、社区互助网络、非灌食性重症失智者生活支持、与癌共处的环境改变、安宁照护的普及……等,就会是实践健康生活的必要条件。

全民健保开办以来,民间团体在意的,从来就是拿回健康自主权:要求看懂自身的病历表,要求建立社区化保健资讯以掌握健康的主动性,建议支付制度改采论人计酬,扩大以健康为导向的公共医疗。

治病是手段,目的是健康,如今却本末倒置。过去二十年来,全民健保看似公共保险,医疗供给面却泰半沦为财团垄断,防疫公卫、职病防治等公共支出节节下降,检验、治疗、急救的支出永不魇足,医疗澈底市场化──而且是最糟的市场,由健保局作庄,付费采论次计费、以量计酬,你的「多看病」、「医不死」竟成为医院的获利来源!

我们活在一个彼此关连密切的时代,食衣住行无一不来自社会生产,人与人在生产上相互依赖,但彼此之间却只剩下商品交易的消费关系。原是尊重生命的医疗体系,在利润导向的市场逻辑下,若不是让病人没完没了的就医,就是收购健保卡制作假帐,五大皆空、药价黑洞血汗医护都是医疗商品化附带恶果。我们的生命品质下降,对健康失去自主权,在「一路救到挂」的医疗惯例中活受罪,没机会学习放手好走,也没时间与所爱好好告别。

若以健康为主体,社区健康资讯的分享,会远比新药上市更重要;降低传染与感染,会比开刀手术更重要;医护成为民众的健康协助者,打破专业医疗的神秘权威,让健康自主权回到民众手中,全民健康保险才可能是公共保障。

以善终权作为改变的开端,往前探溯的,其实是我们的健康自主权。

生与死并非健康的二极对立,而是内含其中的共同元素,抢救与放手都需要等值的认真对待。唯有正视健康自主权,整个社会才有机会学习,好好生活、接受死亡。

●作者顾玉玲,「社运工作者,现为「人民火大行动联盟」成员,「台湾公卫促进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