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咸菜桶 今成大里新地标

大里区公所在街口设置腌制咸菜用的「咸菜桶」,除新的地标景观外,也有激起思古情怀用意。

记者永顺/台中报导

台中市大里区公所在街口处设置腌制咸菜用的「咸菜桶」,除了新的地标景观标志之外,也有激起思古情怀之用意,希望大家睹物勿忘早年大里腌制咸菜的热烈盛况

大里区昔日腌制咸菜盛极一时,在全省有咸菜王国之称,可是目前所剩寥寥无几了,区公所为唤起民众对咸菜王国的记忆,而在街口处设置一个「咸菜桶」,每天过往的行人看到「咸菜桶」,重新回味一下过去咸菜王国的风光岁月。另来此老街古迹巡礼观光客,也多凭添一点记忆。

大里区大约在日治时期就陆续有人种植芥菜,并加以腌制成咸菜,而在民国四、五十年代最为盛行,几乎二,三户都备有酸渍咸菜的木桶。木桶口径长达八台尺高度则在七台尺左右。每一个木桶一次可酸渍一万台斤的咸菜。

咸菜的发展原因有三:

一是由于当时没有冷藏设备,为了储存食物,以待日后食用,而发展出酱咸、酸渍的技术

二是由于农民在二期稻作休耕时,较为清闲,农地也荒芜着,于是在十一至十二月间,种植一种既容易种植、生长期又短的芥菜为副业,只需五十余天就可收成了,这么庞大的收成量,无法很快销售完,因而将它酸渍成咸菜。

三是酸渍咸菜的成本很低,所需材料只有盐,大约每一百斤芥菜,需六到八斤的盐;先将芥菜晾晒,再一层芥菜一层盐平均的舖放、堆高后,以大石头压缩使芥菜发酵,即可成为风味绝佳的咸菜。

民国五十四年以前,大里供应台湾的咸菜,盛极一时,后来大里因为农村型态的转变,由乡村逐渐变为都市型土地的昂贵寸土寸金,加上农村劳力的缺乏后,农民纷纷转行不再种植芥菜,随之咸菜的行业由盛而衰,逐渐没落。

至今,每逢大里区举办文史活动或是节庆时,安排导览人员的解说,并引导民众去走访参观昔日产制咸菜最旺的一条巷弄,借此回忆一下当年的盛况,感触良多,不胜嘘唏。(新闻来源:民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