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少打几圈麻将,多做一些学问

本文为本站教育频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

1933年,出任北大文学院长时的胡适

1938年10月4日,胡适到华盛顿就任中国驻美大使下车时与前来迎接的美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握手

1945-1948年,胡适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图为胡适在学生集会上演讲

1914年,胡适在《非留学篇》中说:“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废时伤财事倍功半者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也。”此时的胡适已开始思考教育之应有作为的问题。这篇发表在《留美学生年报》上洋洋万余言的长文振聋发聩,不仅体现了胡适在留学问题上的远见卓识,而且他反复强调输入新思想,贯通东西,再造神州新文明的重要意义,这其实也是胡适自己的期许和理想所在。

《非留学篇》既有流弊的直陈,更有改良方法的条述,层层递进,说理充分。胡适总结说:“吾国今日处新旧过渡青黄不接之秋,第一急务,在于为中国造新文明,然徒恃留学,决不能达此目的也。必也一面亟兴国内之高等教育,俾固有之文明,得有所积聚而保存,而输入之文明,亦有所依归而同化;一面慎选留学生,痛革其速成浅尝之弊,期于造成高深之学者,致用之人才,与夫传播文明之教师。以国内教育为主,而以国外留学为振兴国内教育之预备,然后吾国文明乃可急起直追,有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之一日,吾所谓‘留学当以不留学为目的’者是也。”由此可见,胡适后来提出的“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主张,至少在这时已经大致形成。

1919年10月,胡适在《大学开女禁的问题》一文中指出:“我是主张大学开女禁的,但我现在不能热心提倡这事。我的希望是要先有许多能直接入大学的女子,现在空谈大学开女禁,是没有用的。”时胡适受蔡元培之邀,被选为北大评议会评议员。北大评议会是北京大学校内的最高立法机构和权力机构。此后胡适连选连任,为学校决策献计献策,参与学校管理。自胡适受任以来,不负蔡元培厚望,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事务,出谋划策,甚或独当一面,1917年11月16日创办《北京大学日刊》,便是来自胡适的建议。是年10月,教育部召集专门会议讨论修改大学章程,胡适力建改分级制选科制,此议通过后,胡适便以创议人身份拟定了具体章程细则。之后,北京大学于1919年正式改用选科制和分系法。在参与学校建设事务中,胡适还创议仿效美国大学建制,实行各科教授会制度;提议设立各科各门研究所,以使本科毕业生继续从事较深的专门研究。这些创议均获蔡元培的首肯和支持,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北大的改革。我们看到,就在1920年春,北大首招女生9人入文科旁听,暑假又正式招收女生,开中国大学男女同校之先河。胡适正是从北大开始一点一滴地实现着自己凡事必付诸实践的教育理想。

胡适从1917年9月在北大登台,到他1948年12月14日离去,在北大实际工作了18年(1917年9月至1925年11月,1930年12月至1937年7月,1946年8月至1948年12月)。在这18年中,胡适历经北大革新建制和20世纪30年代的北大“中兴”,他为北大和中国教育付出的是真正的实干,五四运动之后的北大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自成一体,至今仍独领风骚。这其中作为倡导新文化之教育家的胡适可谓功不可没。

1929年,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时,为十八年级同学的毕业赠言道:“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读十一万页书。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

1934年3月的薄寒仲春,胡适两次亲自到车站接自己的学生罗尔纲。对待自己的学生,胡适亦师亦友,师徒之情更似朋友的点滴牵挂。胡适曾在给罗尔纲的信中写道:“我今年教人,只有一句话:‘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一分证据只可说一分话。有三分证据,然后可说三分话。治史者可以作大胆假设,然而决不可作无证据的概论也。”

也许如此小事,难窥一代教育家之风范,点点滴滴不过引子而已,若要真正探究,还真得少打几圈麻将,多做一些学问,故可做一些再造文明的尝试,不是吗?(郑晓韵撰文)

作者介绍:

郑晓韵:四川大学文艺学博士、青年古琴演奏家、四川大学古琴社创始人及社长、中国古琴国际艺术节古琴论坛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音乐家协会川派古琴学会秘书长、四川教育出版社版权贸易专员及策划编辑。曾策划出版多部琴学专著和西方文艺学批评理论专著,曾多次策划举办古琴、箫以及琴歌音乐会。致力于琴学研究、中西文艺美学研究以及中国传统文人音乐文化研究。

胡适简介:

胡适 (1891-1962年),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深受赫胥黎杜威的影响,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1918年7月20日,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早年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作为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等职。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开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北南港

胡适语录:

1.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2.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3.今日教育之唯一方针,在于为吾国造一新文明。

4.他日欲求教育之普及,非有有统系之文法,则事倍功半,自可断言。

5.留学者,吾国之大耻也!留学者,过渡之舟楫而非敲门之砖也;留学者,废时伤财事倍而功半者也;留学者,救急之计而非久远之图也。

胡适年谱:

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1893年随母去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离台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塾读书。其父胡传病终于厦门。

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从三兄到上海,入梅学堂

1905年进澄衷学堂。

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

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杜威。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暑假学校讲学

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在《努力周报》第二期(5月14日)与蔡元培、李大钊、陶行知、梁漱溟等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

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1926年与其师郭秉文等人在美国发起成立华美协进社。

1926年7月—1927年5月游历英国、法国、美国、日本诸国。

1927年正式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与徐志摩等组织成立新月书店

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

1929年在《新月》杂志上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着“人权运动”的开始,随后发表《我们什么时候才可有宪法—对于建国大纲的疑问》、《知难,行亦不易—孙中山先生的“行易知难”说述评》、《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

1930年1月胡适、罗隆基、梁实秋三人有关人权问题的文章结集为《人权论集》交新月书店出版,后被国民党政府查禁。4月10日在《我们走那条路》中提出:“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

1932年与蒋廷黻、丁文江、傅斯年、翁文灏创办《独立评论》,胡适先后共为其撰写了1309篇文章。

1933年任国立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

1938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

1942年9月8日,辞去驻美大使一职,旅居纽约,从事学术研究。

1943年应聘为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

1944年9月在哈佛大学讲学。

1945年出任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代表在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以中华民国政府代表团首席代表的身分,在伦敦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制订该组织的宪章。

1946年7月回到北平,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赴美国,发表《G产党执政下绝没有自由》 ,旅美时,与张爱玲相识,结下友谊;《自由中国》创刊,胡适任名义上的“发行人”。后其负责人雷震被捕,胡适一度受到株连。

1950年应聘为普林斯敦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

1957年11月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2月24日于中央研究院开会时心脏病猝发病逝于台北南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