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职惨输大陆…学界推「升学进修」 教部:没学位谁要?

技职教育到底要不要跟学科教育分流,一直是个问题。(图为国内技职竞赛教育部提供,下同)

生活中心/综合报导

台湾将技职教育跟普通教育分流,不过南华大学校长林聪明认为,技职教育缺乏基础的人文素养训练专业知识可以在工作中弥补,人文素养却很难,导致台湾出现「高中生高职生强」的现象。各界也提出「升学进修」这第3条教育道路,却被教育部技职司杨玉惠打枪「太挑战国人价值观」。

目前技职体系中,有「就业储蓄帐户」鼓励青年先就业、再升学,一方面增加学生产业的连结,一方面补充缺工、一方面让学生从工作中领悟自己还不足的地方,再回去学习;但每月1万元、最高领到36万的吸引力,却只有不到1千人媒合成功,比起5千人的名额少了许多,恐怕「这不是学生最想要的」。

林聪明认为,现在产学连结太少,政府鼓励学生多去考证照,但证照太泛滥反而失去价值,「考了一堆根本没用」,目前更需要打造安全的环境,让学生觉得「就业有保障」,才不会迷信学历。但目前提出的企业办学,除了执行面上要等企业同意,比较被动之外,企业学校会不会被认为是「免费工人制造厂」、「免费广告」、「学店」,也成了一个问题。

不过学界提出的「升学进修」方式,采取零存整付,边工作边进修、拿学分,等到累计到一定程度,就能拿到学习结果证书,杨玉惠认为,「这严重挑战国人的价值观,只有高学力、没有高学历,谁愿意读?」但技职体系的老师们批评,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才是阻碍发展的「官僚思想」,难道博士就不用学习了?文凭必须要在「教室内上课」才能获得,那是制度面的问题,应该更改的是制度,而不是用制度限制进步。

黄昆辉教育基金会举办「当前台湾技术职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讨会。(图/翻摄黄昆辉教育基金会官网

黄昆辉教育基金会举办的「当前台湾技术与职业教育问题与对策」研讨会,也提出「大一即入学即就业」的政策建议,希望把教育部推动的「3+4(高职3年+科大4年)」产学携手计划,建构成7年一贯的人力培育;并希望劳动部针对近3年的各行职业专业、职缺、薪资进行调查公告,并建立「国家资历架构」,订定不同层级的资历描述,让技职生对未来职场、升学能有衔接。

但杨玉惠认为,产学携手计划不只是产业界跟学界的融合,也是利用科大4年来培育高职生的软实力、人文素养跟创意,「入学即就业恐怕非常困难」;但教育部会先投入经费来更新学校设备,跟上国际趋势与新兴研究潮流,希望先把技职教育打造成「主流」,再来谈其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