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秀枝》疫情让台湾音乐界写奇迹

简秀枝疫情台湾音乐界写奇迹。(图/作者提供)

【爱传媒简秀枝专栏】这个疫情,让台湾真正认识了台裔天才钢琴周善祥(Kit Armstrong,1992-),同时也壮大了鹏博艺术(Blooming Arts),可望为疫后台湾的古典音乐界,增添能量。

台湾需要举办大型交响乐团活动的大经纪公司,走高价路线,但也迫切需要质优价格合理的中型经纪公司,目前牛耳艺术公司独大,包揽企业赞助;新象艺术心有旁鹜,时好时坏,而认真打拚的鹏博艺术,却因个体户方式的小本经营模式,备极艰辛。

经过这次把原本要赴日本表演的周善祥,顺势邀请到台湾来,配合14天的防疫隔离,从此在台湾开出大红盘,一口气打造了12场钢琴独奏会的完售演出,创下4千多人次的票房

有了这3、400位死忠乐迷后盾徐鹏博现在走路有风,足堪挤身台湾「中型」古典音乐经纪公司之林,可以预见的未来,台湾不管疫情拖延多久,鹏博艺术一定会一秉慧眼,挖掘与串接更多优质音乐家到台湾,继续推出更精彩的音乐好菜。

同一位音乐家在台湾可以进行多达12场的连续演出,不确定是否绝后,但截至目前,应该是空前的。鹏博艺术因此声名大噪,赢得乐迷的信任与喝采。

今年45岁的徐鹏博,于2011年成立鹏博艺术,专找古典乐坛琴艺顶尖,但在台湾的知名度却不高,尤其是新生代的古典音乐家来台演出,希望让台湾的古典爱乐者有更多样化的音乐会选择。

有别于牛耳艺术、新象艺术擅长向企业界争取赞助,个体户的徐鹏博相对压力大,往往用心良苦邀请来的音乐家,因为在台湾知名度不够高,在没有企业界大笔奥援,只能公开向散户卖票,经常因为宣传不足,回响不够,入不敷出。

鹏博过去引进不少琴艺高超的音乐家,但放进2022个席位的国家音乐厅,很难填满,稀落的满座率,常让台下观众面面相觑,好像对台上表演者很不好意思。而台北没有中型音乐演出空间,国家演奏厅只有361席,就算完售,收入也相当有限。

这个疫情,好像让音乐欣赏生态改变。所有古典音乐爱好者,充份发挥过去几年出国赏乐的热情,南征北讨,让鹏博艺术在安排周善祥演出,有机会南北串连,并且利用到高雄衞武营434席座位的表演厅。在连续加场,又场场爆满的激励下,信心大增,荷包也生色不少。

从引进周善祥到台湾演出,一砲而红的成功经验,让徐鹏博更有经验,选角重要性,不可言喻,他已完全感受到,而曲目的扩增,可以那么的信手拈来,无限延伸,而且成果丰硕。

将来他一定更会善用南北串连的作法,从台北、台中、高雄的活动规划,一气呵成,因为徐鹏博心知肚明,只要音乐家优秀,曲目诠释精彩,乐迷是愿意坐高铁南来北往的而周善祥这回在台湾刮起的钢琴旋风,绝不是偶然的,2月8、9日,不少乐迷无视年关将近,还是参与抢票行列,夜宿高雄,只为周善祥第11、12场的演出。

「李斯特之夜」最后安可曲是贝多芬(L. v. Beethoven,1770-1827)降e小调第26号钢琴《告别奏鸣曲》(Piano Sonata No. 26 in E♭ major “Les ADieux”, Op. 81a - III. Das Wiedersehen)立即引起骚动,大家彷佛不愿说再见,要徐鹏博于农历年后,再续前缘。

徐鹏博面对乐迷的这番厚爱,相当感动,立即和远在海外的经纪人洽商,再作接龙,果然,2月底,3月初之间,再见周善祥腼腆笑容与卓越琴艺。

为什么29岁的周善祥,能够在这么短时间,被当作钢琴明星追逐!?这个口碑相传的渲染力,不只是大家看到的票房飇涨,而是型塑他成才的养成过程与思维模式。

一个从5岁开始,接触钢琴,学琴的人,大家都知道,必须熟记千百首曲谱,各个埋首苦弹,焦头烂额。

但周善祥半边大脑作曲,半边大脑,演算数学,才能在不到30岁的年纪,征战获奖无数,获得奥地利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的特别青睐,在教𢽾相长中,传授更多词曲赏析人生经验,让周善祥有跨齢、跨域、跨国际的学习思考机会,所以,又是录音,又是纪录片,还能在巴黎完成数学硕士学位。

如果这不是天才,怎么样才是天才。

来自国际婚姻家庭的周善祥,妈妈(May Armstrong )是台湾人,看到周善祥一脸彬彬文气,中文对答如流,可以看出台湾妈妈在他的生活教育上,深耕苦掘与全力付出。

他一路没有中断学琴的同时,从9岁开始,正式进入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攻读生物、物理、数学以及音乐(2001-2002年),打造出坚实的基础

如果时光倒流,周善祥出生后被带回台湾受教育,不管音乐或数学领域,是否同样会有今天的成就,想必答案是否定的,值得朝野深思。

周善祥的12场演出,留给观众最大的启发是,他在多元的曲目诠释中,技巧的驾轻就熟与倒背如流之外,他用大脑弹琴,也许是专业的数理逻辑训练,也许来自90岁师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的生命开释,他非常放松,纵使快板重节拍,他仍以指力运筹帷幄,而不是肩胛部位的重压。

他在接受访谈时,曾经表示,一般人在看、或在听、或演出一个作品,仿佛都是用「情感」来连结,认为作曲家的作品是很有诗意、有意境的,但是周善祥直言,这种「诗意」是假情境,是一种假的呈现,其实真正作曲家在谱曲时,用情感及内心所想表达的情境,可能只花了5秒钟,其他都用科学的角度在思考。这个解释,只有半个科技人说得出来的。

周善祥喜欢作曲,而且在作曲比赛得过多次大奖,例如,1999年7岁创作的《鸡的钢琴独奏曲》(Chicken Sonata)荣获加州音乐教师学会作曲第一名;2000年 《五行》(Five Elements)荣获加州音乐教师学会作曲第一名。

2001年《五行》也荣获一万美元的戴维斯研究讲金(Davidson Fellows Scholarship);2002年《幽灵之夜》(Spooky Night),2003年《转形》(Transformation),2004年《昆虫五重奏》(Bug Quintet);2005年《湖边的鸟》(Birds by the Pond);2011年《单簧管协奏曲》荣获美国作曲家、作家和发行商协会所颁发的摩登・顾(Morton Gould)奖,2007年《散发的彼得》(Struwwelpeter)特别获得夏洛特・卑尔根(Charlotte Bergen)大奖。

换句话说,15岁之前,周善祥已经是取得专业认证的作曲家,他做什么像什么,一点也不含糊。

创作者必须不断找寻创作的新材料,所以周善祥在弹琴时。他会退居作曲家的角度,去分析那个作品,而不全然是以钢琴家角度弹奏作品,所以他不用假情感。一般来说,钢琴家所谓「诗情画意」,大都是钢琴家佯装理解「做」出来的,而周善祥在弹奏他人作品时,急于呈现的,反正而是他所看到原创者的音乐本质。

另外,作曲家最困难,也是最可贵的,最原创性,所以,这种作曲的训练,让他在诠释古典音乐名家曲子时,不会是照本宣科,单纯看谱弹琴,而是更多的将心比心,处心设地站在整个时空背景之下去思考与揣魔,就像这回在台湾各演奏小厅,都只是弹奏奏鸣曲,但他扩大作了交响曲大团的背景冥想,把一部钢琴𥚃的88个琴键,充分活用,宛如各种声响的发声源。弹指之间的粗细轻重,作曲家内心深处的悲欢苦乐,尽在十指掌握之中。

所以,周善祥的音乐之所以迷人,在不只是音符的敲打,而是一记紥实的心理工程,他在演出前,作足功课,然后以融会贯通下的一种独门呈现。

尤其用他对原创者时代、心境的理解,作出「周善祥版」的独门诠释风格,才这么地迥异于音乐同侪

还有,周善祥周游列国的养份,是一般莘莘学子所不及的。台英血统,美国出生,接受启蒙教育,又在英国法国就学定居、接受完整高等教育,这可说东西汇流,广纳百川,更可贵的是,他没有客次旅人的浪漫鄕愁,自陷在身份认同(identity)的泥淖,反而积极汲取各群族养份,丰富壮大自己的身心灵。

例如,他身在西方世界,对东方文化的兴趣。有一回他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看到郑板桥(1693-1775)画的《远山烟竹》,欣赏有加。

他拍下画作照片,揣测郑板桥的特殊背景: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

又作过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成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一幅竹画,承载多少重量!?

所以周善祥说,郑板桥绝不是只刻意画竹子,他的竹子图,代表了他的时空、际遇与心境,后生晚辈的我们,看《远山烟竹》就不该只联想那个就是「竹子」而已。

流淌一半东方人血液的周善祥,很喜欢参观博物馆,尤其东方文化中,特别对古书画,情有独钟,他深动至深,几乎他的许多创作中,大量地以东方古画,来解释他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意境。

年纪轻轻,就懂得从中国古文化吸取养分的作法,正是他超龄的音乐深度,以及跨域人生的活力来源,非常值得时下年轻音乐人,仿效参酌。

从莫札特钢琴奏鸣曲全曲演出之后,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可以准备之下,立即拉出縦深数百年的时间跨度,把古典音乐家作品,几乎一网打尽,这除了拜了从小打下基础深厚,累积的曲目丰富,因为本身是数理专才,左脑右脑非常平衡,用科学家的精神,分析曲子内容,利用数学计算态度,把音乐结构脉络爬梳完整,逻辑推理强,所以十指神功之下,音乐层次分明,清晰可见。这些紥实基础,让周善祥成为一位自信、放松,用脑袋瓜弹琴的音乐奇葩。

入岁暮之年的奥地利钢琴大师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1931-),以师傅(Mentor)高度刻意栽培与加持,技术的传承之外,人生经历的分享感召,让周善祥的成熟度超出实际年龄,他的音乐画面,见树更见林,奏鸣曲弹奏型式,却是交响曲的理解与安排,让钢琴同侪,望尘莫及。

期待农历春节过后,周善祥在台湾拜完年之后,继续让个人音乐秀再起,希望宝岛台湾的更多有缘人,亲炙他的音乐飨宴,浸淫他松疏又饱满的自信演出。

举世疫情还混沌不明,鹏博在目前的人气、掌声基础之上,实力大增,未来可以继续挖掘与邀请更多优质音乐家,展现才艺。「类出国」的台湾乐迷,动员力量与赏析水准,是不可多得的票房后盾。

看来,疫情之于台湾,福大于祸,质感音乐相伴的台湾艺文生态丕变,大家不再近庙欺神,心平气和地回头作检视,加倍珍视眼前被低估、被蒙尘的许多音乐新面孔,再现热情乐迷,挤身在追星赶场,南来北往,令人感到无比的骄傲与幸福!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