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飞宇/王如玄真是22K之母吗?

文/江飞宇文化大学历史系学生

王如玄被批判成「国民党的走狗」、「22K导致台湾低薪,王如玄是22K之母」,王成为不顾劳工权益的反面人物事实真是如此吗?

王如玄1994年担任新女性联合会理事长,积极参与女性工作权平等运动,1996年,受台北市长陈水扁邀请,成为市长室顾问,着重劳工权益。之后她与蓝绿政府都有合作,不管是马英九市长时期,或是2004年后担任陈水扁政府的人权咨询委员,都受到各方肯定,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没有人会特别给她贴上蓝绿的标签,认为她的立场是跨党派的。理应如此,毕竟劳工与性别平等的权益,本来就是不分党派的。

事实上,王如玄就任马英九政府的劳委会主委期间,并非事事都配合马英九政府的政策,在基本工资与外劳工资是否应脱勾的问题上,就有明显的矛盾,也因此造成她的去职。这之间的孰是孰非,这里不做讨论,但是此事表现了一个重要事实:王如玄对于劳工权益与劳工政策,有自己不愿改变的坚持。所以,对王如玄简单的用「蓝营人物」来分类,对她并不公平。

那么22K是怎么回事呢?由于长久以来,毕业生「学非所用」的情况相当普遍,因此教育部大专院校与行政院劳工委员会提出职场实习计划,由政府提供每个毕业生每月2万2千元薪资并外加劳健保辅导他们进入和学校建教合作企业职场,这就是22K的开始。

一言以蔽之,这是一个建教合作计划,目的是让毕业生能有效就业,企业能有效运用人才,希望能改变学用之间的落差。这个计划与大专生的毕业底薪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许多人却因此留下印象,社会新鲜人的起薪就是22K,这完全是误解,两件事情没有关系。

社会新鲜人的薪资要多少才合理?一直有争议,过去由于大专大学毕业生稀少,所以企业相信大专大学毕业生拥有比较高的技术能力,故愿意提供较高的基本薪资。但如今,大专大学过多,高等学历不再稀缺,大专毕业生的可取代性太高,因此大专毕业生的底薪,自然大幅下降。降至过去的高中毕业水准,完全符合就业市场供需的逻辑,底薪下降是普设大专大学的必然结果。

其实毕业生的起薪并不是都下跌,研究所、高中职,甚至国中学历的起薪都有略为提升,下跌的是大学与专科生的起薪,充分显示,大专大学过于浮滥,才造成起薪的下跌。

那么,为什么22K与王如玄会扯上关系?其实原因出在王如玄的几次公开演话,提到22K政策的目的是在照顾大专毕业就业者有个基本起薪,只是她下一句说道「要是没有这个方案,这些人一毛都没有」,这话就讲的重了些,许多人并不爱听,因此遭致批评。所以王如玄之后也多次为这句重话感到不好意思。

但是,平心而论,这话除了过于直接以外,并无不当之处,劳工政策为最低保障,不管是薪资还是基本社会服利,皆是设定一个「基本生活线」,以台湾的低物价环境,与22K相对比,是符合基本生生线的要求,所以22K的基本起薪是合理值。

还有,由于台湾过于强调三级产业转型,所以多数的学子,在选择学校的科系时,会选择资工、金融、管理等相关科系,数学生在进入职场时,也都优先选择相关类型的事务工作,过多的人员投入类似的工作,使得「穷白领」的现象非常明显,相对的基础工业人才显得薄弱,所以水电、焊接、机械的技术劳力反而需要高薪聘请。

从此可见,并非没有高薪的工作,只是多数年轻人在「辛苦流汗的高薪」,与「相对轻松的低薪」的选择当中选了后者。劳委会所能做的有限,毕竟这完全是个人选择。

最近几年,蓝绿政治变的极端对立,所有参与马英九政府的人物,都会受到前所未见的批评力度,王如玄也是如此,原先跨越蓝绿的社会形象迅速消退。这种恐怖的气氛对台湾社会非常不好,使得将来有心为社会做事的改革者,都担心自己的名声,而不敢进入官场进行体制的改革,剩下的将是政党立场优先,极端政治倾向的意见在掌握政治,并非好事

●作者江飞宇,文化大学历史系学生。此文为读者投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

★图片为版权照片,达志影像供《ET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