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弋丰/校正回归啥意思? 意外引起政治炒作!

蓝弋丰/专栏作家、台大医学系毕业

台湾人原本已经越来越不看电视,不论八点档或新闻台,但随着疫情发展,打从「嘉玲」时代以前,无数台湾人天天盯着电视,准时收看的是,疫情指挥中心,陈时中部长的报告,正当疫情从先前都是零,突然间跳到数百,让少见多怪的台湾人惊吓不已,陈时中部长又在人人准时收看的报告中投下四个字,「校正回归」调整了约400例案例日期,立刻成为政治炒作目标。

看向国际英国当前一周平均每日确诊约有1700多例,但是政治人物笑逐颜开,防疫封锁措施逐步开放,准备要迎接疫后经济,酒吧和餐厅重新开放,导致餐饮业劳力严重短缺。

相较之下,台湾数百例,就觉得天崩地裂,风声鹤唳,绷紧所有防疫措施,餐厅通通不能内用,聚会都暂停。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英国已经接种疫苗,所以老神在在,但其实英国完整接种疫苗人口比例也不过33.1%。

法国疫苗进度远远落后英国,完整接种仅15.1%人口,不过也同样逐步开放,巴黎人终于能到文青向往的咖啡厅,开心的不得了,也一样导致餐饮人力大缺,然而法国近来周平均每日新增案例数可是高达1.3万。

虽然防疫总是审慎提高警觉为佳,但比较国际情况,台湾真的不需搞到人心惶惶,交相指责。

新北市立联合医院板桥院区,为新北市首座社区快筛站,许多民众前来筛检 。(图/记者李毓康摄)

国际上的「校正回归 」

所谓的数据校正问题,其实世界各国疫情数据都有追加或追减的校正现象,一次还可以校正以千或以万为单位的大量,根本稀松平常。

也不用说到这次疫情,就以美国人口统计来说,一翻两瞪眼的死亡人数,常常到隔年还在校正数据,长期观察的人知道这是统计通报数据的常态,非常多国家都这样,不理解的人乍听之下会觉得简直离谱,其实只是台湾缺乏国际常识

各国在疫情检验与通报上,当然都会有各种延迟与行政因素干扰,所以只要任意看任一国的疫情每日新增案例数,会有单日突然增加,或突然大减,这种情况司空见惯,也常有每到星期几就跳动的现象。

以美国来说,3月初大约每天新增6~7万例,但3月7日星期日,新增案例大减到4万例,3月8日星期一爆增到9.45万例,这是受到周日、周一的影响,每周都有类似现象,所以观察疫情时,国际上标准的作法是以7天平均值为主。

▲以美国为例,确诊数据调整司空见惯,甚至是以千或以万为单位的大量。(图/路透)

若以国际标准做法来看,700多例单日的突然高峰,看7天平均值,自然被其他日拉下来,一点也没有什么好讶异争论的,所以「盖牌说」认为指挥中心故意把单日分摊到其他日,纯属无稽之谈。但是指挥中心也是画蛇添足,其实只要采用7天平均值,或是采用国际上当前惯例:除了确诊通报日以外,另外分出一组到依「采检日」计算的数据,也就得了,偏偏要自行重新发明轮子,还煞有介事的喊出「校正回归」四个中文字,造成不必要的纷争。

虽然不照国际惯常的做法令人费解,但是其实实际上数据处理方式并没有什么太大不同,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一个名词的问题罢了,本不值得浪费心力讨论。但是,政治上却引起轩然大波。

朱立伦权威解析校正回归。(图/翻摄朱立伦脸书

数字宗教化 咎由自取

根本原因在于,国民每天紧盯着数字跳动,对基本统计通报本来就是会有落差的国际常识一无所知,先前指挥中心又成功塑造出数字权威的形象,一般人民把数字当成神圣,突然间跟大家说,啊,这些数字都之后还会再调整,还不傻眼吗?这问题本质在于最初就不应该把数字宗教化,还创造什么「嘉玲」称呼自以为乐,现在「出来混的总要还」。

▲台中市警察局局长室粉丝专页以「嘉玲又见面了」发文表达对0确诊的开心与感谢。(图/翻摄脸书)

当一个名词问题政治化之后,衍生后续政治大乱战,「护国心切」的部分执政党人与支持者,眼看「校正回归」一直遭到讥刺,竟然发明了「地方政府漏报」说,想借此反击,还言之凿凿、煞有介事。问题是,法定传染病通报系统,从系统根本设计上,就是直接传送资料中央疾管署,地方完全沾不上边,是怎么可能有地方能漏报的空间?

事实上这种设计既正确也是合理的,以台湾国内交通之密集,地方县市分割之零碎,要是传染病竟然不是中央疾管署直控,那才是严重错误。但竟有人为了政治操作,说成台湾好像中世纪封建国家,中央竟然无力直接管辖,凡事只能透过诸侯间接上报,这样的说法竟然也有许多人信之不疑,简直滑稽。

最讽刺的是,其实主要当事人陈时中部长与各地方首长之间,并没有这样互相攻击,而是互相帮忙解释,彼此互相支援,但是各党之中许多想借此冲刺曝光与网路流量的政治捞客与狂热支持者,却不断疯狂攻击,甚至曲解政治人物本来的话语。

陈时中为「地方」──指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说话,心疼他们已经很累,还要跟通报系统奋战,说不忍苛责,却被有心人故意解读为「地方政府慢报、漏报」,全然不顾实际上通报根本不经地方政府,根本没有所谓报不报。

这些无中生有的政治攻讦,竟然占了疫情讨论的大部分。其实,数据会有落差,造成原因都是技术性的问题,应该讨论的,是如何务实的解决技术问题,不是成天指着谁说有错。

▲防疫指挥官陈时中。(图/指挥中心提供)

「校正回归 」揭通报系统问题

指挥中心表示,这次需要校正的主要原因,是通报资料上的问题,事实上,不用说这次疫情,过去医护通报法定传染病,例如肺结核,就常常因为通报系统设计不良,项目与页面过多、繁复扰民,而通报到吐血、气得想砸电脑,如今遇上疫情大量通报,产生输入错误或失败,只是很正常的现象。

这点指挥中心也了然于心,表示当前通报流程窒碍难行之处,陈时中部长并已经针对此一技术问题,权宜性的简化通报流程,例如减少需处理的页面与项目。

▲台北市长柯文哲用图表说明确诊案例通报流程。(图/台北市府提供)

这个基本技术问题不会因为疫情结束而消失。过去因为通报量有限,医疗院所把通报工作塞给专科护理师或是行政人员,丢给他们成为额外工作负担,有人用血汗输入,就觉得不关己事,所以一个用过人人抱怨的系统,竟然迟迟没有改善。

当然,台湾在这方面并不是最落后,各国还甚至有纯粹纸本作业的可笑状况,但,国家应该日日进步,不该与烂比烂,传染病还要人员操作填入一大堆资料来通报,如何排除人为错误?台湾身为IT大国,不应思考设计自动带入资料通报的系统吗?

通报问题以外,许多医护人员还指出检验能量不足的问题,根据疾管署资料,近来一波筛检爆量,的确让检验能量吃不消,5月16日以来,每日送验未完成判读数量,分别为:将近2000、将近7000、近9300、约5200、约25000,至5月21日为约4000,这几日累计积压高达近3万件之谱。

▲新北快筛站。(图/新北卫生局提供)

检验能量要扩大吗

但是,5月22日已经开始消化,不再累积未判读,还消化了331件,所以检验能量这样到底算不算充足呢?等个几天是否真的等不下去呢?这是需要公众讨论的题目,台湾是否应该为了疫情投资更大量PCR检验设备与人员,人民可接受为此花多少预算,毕竟疫情结束后可能大部分闲置,或是可活用去做某些研究?若有共识要增加,那就尽快去做。

这些都才是公众应该讨论寻求共识的问题,而不是「检验量不够谁的错」,吵了老半天找个讨厌鬼说都是他的错,检验量就会自动倍增?或是就会不要钱了吗?

病毒不分政治党派,疫情尾声全球准备好互相开放,对于还没打疫苗的国家人民可能「另眼相看」,歧视也不分政治党派。指挥中心到第一线基层医疗与检验人员现在都一个头两个大,不要再徒生争端,增加他们的困扰了,省下政治口水,要讨论,就讨论实务上的事吧!

台大医院快筛站。(图/记者林敬旻摄)

热门点阅》

► 「核酸PCR」检验量能难提升 主事者被绑上沈重的政治包袱(李卓颖黄韵如、蔡牧勋叶庭育

► 连续一周单日破百!防疫有三大破口 中央地方在擦枪走火边缘(黄韵如、郑如韵

吴昆玉封城普筛 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容易!

黄奎博/疫苗外交下的台湾 美国的善意在哪儿?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