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沃墙/热钱狂潮难挡台币跃升最强亚币
▲新台币强劲升值,超越日圆及韩元升值幅度,成为亚洲最强货币。(图/记者李毓康摄)
●李沃墙/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专任教授及两岸金融中心副主任,富华创投及兆丰第一创投董事、品丰投顾荣誉顾问
因应疫情所需,主要国家央行大举印钞救市,撒钱纾困逐渐发酵;热钱到处流窜,推升资产价格,早把疫情抛诸脑后。全球不少国家股市在资金狂潮下步步走升,如近日的美国那斯达克(Nasdaq)及费城半导体指数履创历史新高、中国大陆的上证指数创下新2年来新高,深圳综合指数则创下5年新高;具高股息的台股更获外资青睐,也创下30年来新高,离史上最高的12,682已经愈来愈近。
然而,在热钱急涌下,台币强劲升值,7月6日盘中已破29.4,隔日又触及29.345;7日在央行进场阻升后,新台币升值之势稍微放缓,收在29.581。若以去年底的30.106计算,今年以来新台币升值幅度将近1.74%,超越避险货币地位的日圆及竞争对手国南韩的韩元升值幅度,成为亚洲最强货币。但出口商却因台币强升而哀声连连,直呼「快撑不住了」。连股王大立光也受汇损影响,第2季的汇兑损失高达9.1亿元(台币,以下同),吃掉近6.7元的每股盈余(EPS)。到底,这波台币强升的主要原因为何?美元还会走贬,台币还会持续升值?出口商该如何避险?
外资累积净卖超 为何台币升不停
坦然言,今年受疫情影响,3月全球股市崩跌,外资于3月卖股汇出金额高达3,150亿,创历年单月最大汇出金额,也刷新台股史上最大单月卖超纪录;结果3月台股指数下跌1,584点,跌幅逾14%;累积前5月,外资共卖超台股逾6,000亿,但6月转为买超800多亿。
换言之,今年上半年,外资仍净卖超台股5,000多亿。令人狐疑的是,若外资卖股后汇出,新台币汇率应该呈贬值,但新台币汇率却不贬反升?笔者认为有底下几个重要原因:
一.外资卖股后并未全数汇出,而是停泊在台,等待机会入市。
二.美元波段贬值:因联准会(Fed)降息及实施无限QE,加上美国政府为抗疫而大幅增加财政开支;在财政及外贸双赤字下,导致美元呈现弱势。
三.再者,今年4月,美国前三大的海外债权国日本、中国、英国皆减持美债;其中,中国减持88亿美元,这无非也是造成美元趋贬的因素之一。
四.放空美元避险:美元指数较近期高点下跌了6%,而期货市场上的美元净空仓规模接近2018年以来最高。
五.今年上半年美国大幅降息,加上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金融业海外投资获利了结汇回;外汇市场美元供给增加,也导致台币升值。
六.另外,美中贸易战中,台湾成避风港,外人对台直接投资增加,也使新台币汇率相对获得支撑。
▲市场普遍认为,29元整数关卡,应是「杨金龙防线」。(图/记者黄克翔摄)
出口商苦不堪言 台币有杨金龙防线?
美元会再贬,台币还会升值?无疑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摩根士丹利亚洲前主席Stephen Roach撰文指出,美元作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拥有「过度特权」的时代即将结束。美元可能会大幅下挫35%;但笔者认为此观点似乎太过于主观,可能性较低。
台币在实质价位升破29.4价位后,下一阶段先看29.2元;若美元持续走贬,央行未能强力阻升,加上有专家认为美元被高估了10%至23%,预料测向29元整数关卡迈进。不可否认,台币在短中期而言仍有升值压力;但台币持续强升非央行所乐见、出口商苦不堪言,机械业忧汇损,吁启动防御性贬值,否则会逼厂商再出走。
另一方面,若由2017年1月1日到今7月1日为止,新台币对美元累计已升值8.95%;而竞争对手国南韩在同期间汇率却贬值0.52%,今年以来贬值了4.5%,实不利于我国出口竞争力。那么,台币强升的机率会因而降低?据悉,央行虽然对汇率始终保持「尊重市场机制、维持动态稳定」立场,但近期对汇率关注未减,在盘中或尾盘履有干预动作,市场普遍认为,29元整数关卡,应是所谓的「杨金龙防线」。
外汇市场诡谲多变,汇率如丢骰子难测;央行即使进场干预阻升,也无法照顾所有的人。建议出口商要建立灵活的汇率避险机制,以免蒙受巨额汇损,把毛利都给吃光光。企业以往为节省成本,大多采零避险成本的「自然避险策略」。即某一家笔电厂出口至欧美,也同时自欧美进口原料,只要力求进出口货款币别一致,自然可规避大部分风险。但碍于汇率剧烈波动及实务操作限制,通常事与愿违而易导致避险失败。
毕竟,天下没白吃的午餐,企业不能再过度依赖零成本的自然避险;理应善用远期外汇、换汇交易(SWAP)或外汇选择权等衍生性商品,灵活操作避险。企业亦可活用银行「已出口融资」避险,即向银行借外汇(如美元),再以优惠的汇率卖出美元,收到客户货款后偿还美元,锁定汇兑风险。当然,除了上述的避险策略外,企业更要强化体质,提升竞争力,才是长治久安之道。以台积电为例,台币升值1%,营收估计将同步减少约1%,毛利率将影响0.4个百分点,惟其毛利率(2020Q1)高达51.77%,自然无惧汇损。
热门推荐》
►连贤明/「三倍券」能「加倍」消费吗 ?
►台湾银行家/香港逐渐熄灯 台湾有能力取而代之?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