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沃墙/台湾正面临高学历与低竞争力的死亡交叉

台湾广设大学研究所学生素质却降低,造成台湾高比例学历人口,但国际竞争力却每下愈况,两者面临死亡交叉。(图/视觉中国CFP)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直是华人社会挥之不去的士大夫观念。因此,追求高学历不论是基于求知、提升竞争力、升官发财或是光宗耀祖,都让许多人乐此不疲。据内政部的最新统计,2017年底,台湾的硕博士人口已逾142万,仅次于加拿大、日本及以色列,位居全球第四(看来,这也算是另类「台湾之光」)。按理,如此高比例的高学历人口,国家竞争力应该扶摇直上才是,奈何台湾的国际竞争力却是每下愈况,且两者面临死亡交叉。

进一步言,台湾硕博士学历人数自2011年突破百万后仍一路攀升;然而,根据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的全球竞争力排名可看出,台湾于2011年自2017年的各年度总排名分别为6、7、11、13、11、14、14名,其中,代表企业效能的「生产力及效率」排名均退步;而同期间的世界经济论坛(WEF)总排名则分别为13、13、12、14 、15、14、15名。显而易见的是,高学历人口逐年上升,国际竞争力却下降,其背后原因归纳如下:

广设大学研究所、学生素质却降低

台湾的高学历人口是因为广设大学、研究所所致。1994年,台湾的大专院校也不过61所,学生人数仅68万人;但当时在教改团体「广设高中大学」的口号下,除了新设大学外,也放宽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升格改制的限制,导致台湾的大专院校数量倍数增加。于是,各校为了抢学生,莫不使尽浑身解数;硕士班、在职硕班博士班也到处林立

106学年度(2017~2018年),台湾大专院院校共有157所,在学人数达127万3千多人;而105学年度大学毕业人数为22万8千多人,硕士毕业生共5万4千多人、博士毕业生有3千5百多人。高教扩张的结果,大学录取率已达100%,许多不适合读大学的学生,不仅无法跟上进度,学习成效更大打折扣。

如此的毕业生,怎么会有竞争力?尤有甚者,博士当硕士用、硕士当大学生用、大学生当高中生用,已成为老板们的潜规则;甚至不少老板们用人排除高学历研究生。准此以观,高学历高失业率实其来有自。

理论实务脱勾、学用落差遂严重

早年台湾有许多知名工专,毕业生均相当优秀,多数为业界翘楚,对于台湾产业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相当大的帮助。但当前157所大专院校中,技职学校所占比例甚低;一般大学所授课程泰半以理论为主,不少老师亦无实务经验,不仅对实务发展现况陌生,亦不愿与时俱进,持续吸收理论与实务新知,以致学生所学与实务脱勾,又缺乏实作能力。这叫老板们真不知如何用人?

再者,纵使是技职体系,也为了增加生源,无不卯足全力,增设研究所,几乎与一般大学无异。过去几年,科技大学设立许多博士班,但其所训练的博士生却不是到产业服务而是到大学任教。笔者以为,大学教育缺乏与实务联结、技职高等教育走偏、学用落差严重,竞争力自然走下坡。忧产业发展前景、低薪难留好人才

一来高学历、高失业率、竞争力下滑、薪资无显著提升;再者,近几年来,香港、韩国、新加坡、中国大陆等邻近国家不断以高薪及优渥的条件不遗余力地对台湾挖角,如中国最近提出31项惠台措施,即包含专业人才的开放引进。许多人才考量未来发展前景及薪资待遇,纷纷负笈他乡。人才是国家竞争力的础石,少了高端人才,国家竞争力自然江河日下

综合言之,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不断递变,价值观回异以往,读书不见得能够让人翻身,高学历亦不代表高能力及竞争力,也不再是求职的保证。专业知识(Knowledge)、技能(Skill)及态度(Attitude)才是提升职场竞争力的不二法门。政府要提升国家竞争力,如何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留才,实刻不容缓。

好文推荐

李沃墙金融风暴十年魔咒 美股闪崩轮回将启?

李沃墙/投资人系好安全带

李沃墙/揭弊换来玉石俱焚 吹哨保护机制须健全落实►►►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李沃墙,现任淡江大学财务金融学系专任教授及两岸金融中心副主任,亦为富华创投及兆丰第一创投董事、品丰投顾荣誉顾问。本文转载自2018年2月4日《中国时报》。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