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克尔时代为什么已经结束?
德国大选后两个月却组阁失败的消息震撼西方和世界。不管危机最终如何收场,遭受重创的梅克尔已经很难再延续其政治生命了。
首要的,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几年前梅克尔应对欧洲难民危机时的政策。一向理性的德国,却突然做出了一个极其脱离现实的决定:无条件、无限制接纳难民。这些既不同文也不同种,宗教信仰更是迥异、超过一百万的难民,给德国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经济压力、社会治安、恐怖袭击、对未来种族结构变化的恐惧。
这些冲击直接导致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后果:被视为极右纳粹政党的选项党在二战以后第一次进入国会,而且还是第三大党!传统政党支持率大幅下降、丧失单独执政能力,从而出现组阁失败的政治危机。这些都和梅克尔的难民政策直接相关,成了她的政治人生滑铁卢。
其次,即使最后组阁成功,德国国会现状也令梅克尔难以有效执政:一是国会前所未有的存在七个政党,梅克尔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它的制衡;二是昔日执政同盟的第二大党社民党已拒绝与基民盟合作,那为显示与基民盟的不同(它的席次大幅减少被认为是和基民盟太过一样),必然要频频反对梅克尔的政策;三是「牙买加」联盟由四个理念完全不同、相互缺乏信任的政党组成,从谈判失败就可见端倪;假使最后他们组成联合政府,必然是不稳定的政府;弱势的梅克尔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平衡各方和维持政府不倒,她不再是独立、强势的决策者,而成为一个中间人和协调者;目前在德国州一级已经出现过「牙买加」联盟的尝试,但仅维持两年就告失败。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即梅克尔组建少数派政府。虽然她公开表示宁可重新大选也不接受,但形势比人强,毕竟重新大选不符合民意而且风险更高。更重要的是,德国宪法吸取魏玛共和国政府动荡的教训,引入多项程序障碍,重新大选程序上难度就很高。所以如果出现少数派政府也不会令人惊讶,只是那样的话,梅克尔更无法施政。
第三,如果最终不得不重新大选,则存在多种变数:一是表明梅克尔没有能力团结不同政党;二是再次凸显梅克尔难民政策的代价;三是重新大选的结果可能更坏,目前唯一表态支持重新大选的是极右选项党,显然它自信是这场僵局和危机的获益者,重新选举会赢得更多席位;到时无论谁执政,德国都只能比现在更不可依靠;四是短短几个月再度举行选举不符合民意,很有可能把责任归到梅克尔身上,基民盟是否支持梅克尔继续为候选人都是未知数;按照西方政治惯例,此时极易出现挑战者,如她当年利用前总理科尔陷入困境时造反夺权成功,尽管德国统一之父的科尔是她的政治导师。她如此,别人也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