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常掏耳垢 反易阻塞耳道或刺伤鼓膜

民众习惯棉花棒或挖耳勺耳垢反易让耳垢阻塞耳道或刺伤鼓膜。(图/奇美医院提供)

记者林悦南市报导

奇美医学中心耳鼻喉医师林志勋指出,「耳垢」有可保护耳朵,且有杀菌效果,耳垢位于外耳道的毛发表皮上,可抵挡外来细菌霉菌灰尘,甚至是虫子等外来物质的干扰,让外来物质不至于进入耳道深处,耳垢过多导致不适时,不要自行滥挖,应向耳鼻喉科医师求助。

林志勋医师说,耳屎又名耳垢,学名耵聍,俗称耳屎,由外耳道腺体皮脂腺耳蜡腺)的分泌物和外耳道皮(皮肤死掉的角质细胞自然脱落)所构成。耳垢有可保护耳朵,且有杀菌效果。耳垢位于外耳道的毛发及表皮上,可抵挡外来细菌、霉菌、灰尘,甚至是虫子等外来物质的干扰,让外来物质不至于进入耳道深处。一般所知耳垢可分为干性湿性。台湾人湿性耳垢者比例约20%,日本人湿性耳垢者比例约16%,白人湿性耳垢者高达90%,黑人之湿性耳垢者9.5%。过多的耳垢可能会妨碍声音在耳道中的传播,从而导致传导性听力减退。工作上经常接触沙尘污染物、时常游泳潜水、长期使用助听器耳机、外耳道皮肤新陈代谢较慢、有过量耳毛人士耳部油脂分泌都会较多,耳垢亦相对较多。然而大部分的耳垢不需要清洁。因为外耳道有自动清洁的功能,使耳屎由内往外慢慢输送出去。除非是过多的耳垢导致了健康问题,才需要清理。美国耳鼻喉学会并不建议清除耳垢。而经常清除耳垢的人,耳垢反而愈来愈多。因为常挖耳垢会促使腺体分泌旺盛,以致产生更多的耳垢。另外经常刮除耳垢,也会让耳道失去保护及抗菌的作用,增加耳道受伤感染的机会。很多民众习惯用棉花棒掏耳垢,此举容易将耳垢推得更深,造成耳垢堆积成硬块、阻塞耳道,因此不建议使用棉花棒清除耳垢。另外挖耳勺也可能有危险,容易刺伤、导致鼓膜穿孔。建议在耳垢过多而导致不适时,向耳鼻喉科医师求助,以专业工具清除耳垢。如果真的忍不住想清耳垢的话,尽量使用柔软的器具清除,小心不要挖得太深、太用力,以免挖破耳膜或皮肤,而且要避免与别人共用器具。但仍建议在耳垢过多而导致不适时,向耳鼻喉科医师求助,不要自行滥挖。如果常感到耳屎很多,可以定期至耳鼻喉科清洁,或至耳鼻喉科开立耳垢软化剂,帮助耳屎排出。另外如果常感到单侧耳塞,可能原因除了耳屎以外,还要考虑听力丧失、耳咽管功能不良、外耳发炎或是鼻咽癌听神经瘤等症状,因此如果常感到耳朵不适,仍必须至耳鼻喉科求诊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