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购物狂吗? 精神科医师:小心是忧郁症造成

卫福部台南医院精神科医师铭传指出,购物狂多来自忧郁症、躁郁症患者。(图/记者林悦摄)

记者林悦/南市报导

卫福部台南医院精神科医师胡铭传指出,强迫性购物或俗称「购物狂」,盛行率约为2至8%,而其中95%为女性,患者肆无忌惮购买自身经济无法负担及并不需要的物品,极易造成负债问题、法律纠纷、家庭失和及社会问题,近年来已逐渐引起大众注意,购物狂多来自忧郁症、躁郁症患者,因情绪低落问题,为让自己心情好转、重拾自信等,借由购物过程满足情绪。

胡铭传医师举案例说明指出,1名29岁的李先生,10年前开始严重型忧郁症发作,因忧郁症状入院3次接受治疗,2年前症状缓解,月入2万元的杂志社工作,尚能维持职业功能,当时受朋友怂恿向银行贷款20万元购买软式飞镖机,认为等该项活动成为奥运会之正式项目后,能够增值而获取暴利,但事后未能如愿,在负债无法偿还下,情绪再度低落,持续门诊追踪。

今年2月患者再度出现花钱不知节制,大量购买远超过自身经济能力可负担之物品,无法克制,例如个案认为某些绝版古典音乐CD有可能增值,因此购买单片5百元的CD多达20多片。此外,对于喜欢之衣物,虽价格高达数万元,亦在无法克制的状况下刷卡购买,事后十分后悔,心情低落,因重度忧郁症引发强迫性购物而住院治疗,在使用抗忧郁药物以及认知心理治疗后,忧郁症状及购物欲皆已改善,目前持续门诊治疗中。

胡铭传医师说,许多研究发现,强迫性购买常发生于患者负面情绪时所产生冲动,购买超过自己能力所能负担之物品,该物品往往并非所需,而购物后即产生罪恶感、愧疚、迷惘或心情低落;此疾患常发生于女性、物质主义者及低自尊者。虽病因不详,但可能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相关联,例如神经传递物质之异常、幼年时期之物欲经验、低自尊心、过度物质主义、完美主义或社会风气之趋使等。

▲强迫性购物患者,女性购买的物品多是衣服化妆品珠宝类居多,男性则以科技产品,如3C、汽车等等居多。(图/记者林悦摄)

强迫性购物患者,其中95%为女性,女性购买的物品多是衣服、化妆品、珠宝类居多,男性则以科技性产品,如3C、汽车等等居多。强迫性购物常常合并其他的精神科疾患,千万不要一见到疯狂购物的人就断定是躁郁症发作,有许多购物狂的人合并的是忧郁症或焦虑症。治疗方面,强迫性购物的治疗方式分为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以抗忧郁剂为主,尤其是「血清素回收抑制剂」,对某些强迫性购物有控制效果;除药物之外,认知行为治疗亦具有疗效

强迫性购物可以下列行为规范来帮助于克服购物冲动,减少消费行为:一、将自己想买的物品以纸笔详细列出,注明每项物品的材质规格价钱,并分析该物品是自己「想要的」、「需要的」或「绝对需要的」。通常一个人想要的东西很多,但需要的东西很少,绝对不可或缺的更少。二、要详细考虑自己是否已有相同或类似的物品,以免重复购买的情形发生。三、避免在百货公司商场特价、周年庆等时段去逛街,如果非去不可,则携带少量现金,并避免支票信用卡随身。如果无法自制,可将全部信用卡交给家人,或予以剪断停办。

四、让家人或亲近的朋友知道你有购物狂的行为,逛街时如果有购物冲动,可立刻联络家人或好友,与他们商量,请他们提供意见。五、培养有意义的兴趣、嗜好,转移注意力,如看书、运动、听音乐。

胡铭传医师说,强迫性购物成因复杂,除忧郁症、躁郁症、焦虑症发作外,也有大脑血清素等脑部荷尔蒙失调及个人、家庭、社会等诸多因素造成,民众如有情绪或精神上的困扰,可求助精神科专科医师,帮助您解决身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