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大学联姻抢快 顶尖学府恐变二流

学校盲目合并下,除了学生权益受损外,更可能牺牲国家未来的竞争力。 (图/商业周刊摄影赖建宏

文/黄亚琪

你的母校还在吗?日前,台湾科技大学与政治大学一纸计划将合并的声明稿,震撼高等教育现场。

据了解,双方已启动「院长级」会议沟通,若两校「合并」,将是台湾顶尖大学第一宗。拥有近90年历史的政大,光校友就超过百万人以上,本身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专任教授、也是政大校友的林东清笑言:「我的母校不见了!」

企业购并有成败要件,那学校呢?对于教企业购并的教授来说,当自己服务的大学「合并」,他们如何评估这些案子的成败机率

论执行:难度比企业还高15年合并案至今仍无共识

「如果从企业购并角度来看,为了提高竞争力、排名和降低成本,学校(企业)合并两者目的其实是一样的,」林东清说。然而,这些学校合并成功机率,难度却远比企业高。

单想执行面就面临三个难关。一,若台科大和政大真想合并,现在前者由技职司管辖、后者由高教司管辖,政策势必需要修改才过关;其次,改变校名就是问题。最后,私人企业合并不外乎为了提高竞争力、降低成本,合并后可以大刀阔斧削减重复人力,但对国立大学而言,「总不可能资遣公务人员吧!要降低成本根本不可能。」林东清表示,这是大学合并效益难显的原因

想像力大于执行力;万一不小心没执行好,只会变成第二流、甚至第三流(学校);要不就是很轻的合并,例如互相选课等等而已,没办法真正做到资源整合。」林东清观察。

过去,合并国立大学也有成功案例,如屏东教育大学与屏东商业技术学院合并,改名为屏东大学,但原因多是中南部缺乏生源,且同为规模较小学校

综效:未必有助竞争力无具体策略只能美化排名

执行难度高,本就是企业合并必经的过程。关键点是,校园追求合并的「综效」思考:拿到更多教育部经费赞助,是否是对学生、对所有利害关系人是最好的综效?

时间拉回到2011年,教育部为鼓励发展国际一流大学,提出「5年500亿」的「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台大拿了30亿元经费,以社会人文科学闻名的政大只有3亿元。看似是经费差距,但5年下来,成了「台成清交」独大局面。

翻开2015年台湾高等学院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QS的亚洲大学排名。台、成、清、交都在40名内,台科大第45名,政大在百名之外,对于政大校长周行一而言,当然心急如焚。因此,就购并术语来说,要求完整性以提高竞争力,政大自然找上互补性强的台科大,「也符合企业购并所希冀,希望提升竞争力。」

但,这对校园长期经营真的是好事吗?

现在,欧洲大学也兴起大学合并风潮,例如伦敦大学学院合并了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欧洲地区已有近百件大学合并案。《金融时报直指,除制造出「超级大学」外,只是「在排名榜单上数字好看一点。」

如果,现在各所大学的合并行动只为了更多资金补助,这就像是企业为了帐面数字更漂亮而去做合并,希望吸引股市资金青睐。然合并永远只是手段,并非目的。

最终,我们的校园要思考的是,我们到底想走到哪里、可成为顶尖的策略是什么?若想不清楚,这些合并行为只会沦为无意义的行动,从一流变二流!

【 更多报导

日本玩,一半字都看得懂!日本没废除汉字,关键就在70年前的一场考试

想兼差快学这招!他是Uber司机,没载客却半年赚进296万

一个补教名师的告白:宁可小孩成绩烂,别送孩子去补习班

如果每个月都能存1万元,最快●年可以不必再工作

A型流感肆虐》吃维他命C不如多漱口!耳鼻喉科医师教你3招预防感冒

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