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关于霸凌 原来我们都搞错5件事
▲霸凌行为已成全球关注现象。(图/本报资料照/示意图/达志影像)
文/朱致宜
当霸凌,已经成为连美国白宫都重点关注的现象时,我们对霸凌的理解与应对能力,却是少得可怜。
以下5个迷思,将能帮助我们全面理解网路霸凌,这个正在我们四周蔓延的「病毒」。
迷思一:被霸凌,一定有犯错?错!找出被排挤原因,根本没有意义
当听到孩子被霸凌时,千万不要直接问他:「为什么?」
日本权威临床心理学家山脇由贵子在《教室里的恶魔》一书中强调,被霸凌的孩子,内心非常敏感,一句伤害度一级的话语,对他们造成的伤害可达10倍。如果连父母都质疑自己,孩子也会认为,自己是否真的做错事。
你的孩子,可能只是行为、嗜好与班上其他人有所不同。但这些不同之处,在别的班级中却可能完全合宜。所以,执意找出被排挤的原因,根本无意义。
因霸凌而失去高一独生女的母亲小森美登里,丧女之后,写下《一个没有霸凌的教室》一书。她以自身经验告诉读者,并不是亲子沟通良好,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会想要找父母商量。
小森美登里认为,越是亲子关系良好的家庭,孩子越是喜欢父母、越不会把在外的人际问题带回家。父母要做的,不只是察言,还要观色。
「每个人都会被欺负,你为什么不能坚强一点?」这句话,可以把一个被霸凌的孩子推向更黑暗的深渊。
从小,孩子就被告诫碰到问题,先选择忍耐。当他们鼓起勇气向大人求助却遭拒绝,心中的羞耻感会让他们一步一步相信:霸凌虽然痛,但这就是童年的一部分,是我能力不够;如果发生更严重的霸凌,他们将不再求救。
许多家长甚至教导小孩「有仇必报」,觉得强势反击就不会被霸凌。教育专家芭芭拉.科娄罗索指出,与其教孩子攻击,不如教会他「有自信的反击」。
迷思四:袖手旁观最安全?错!不帮助受害者,事后罪恶感更大
袖手旁观不会逃过一劫,霸凌事件中的所有人都会受伤。《黑羊效应》作者陈俊钦是职业精神科医生,他认为旁观者怕把自己卷入风暴之中,与受害者关系越亲密者,就越容易产生罪恶感,这种感觉会跟着孩子一辈子。
确实,当发现孩子或身边人被霸凌,专家意见如山脇由贵子与罗东圣母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郭约瑟的建议都是:先离开。
山脇由贵子说,如果发现孩子被欺负,一定要毫不犹豫的替他请假,让孩子感觉自己有强力后援。这段时间,让他安心的待在家里,不要强迫他说出被欺负的细节。
面对网路如影随形的霸凌呢?郭约瑟说,他也建议孩子暂时断网,但前提是,父母必须先理解网路社群对孩子的重要性,才能好好沟通。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决策,必须是建立在将心比心下的结果。当孩子再度感觉自己是一个人时,他们只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悲剧往往在此时产生。
关于霸凌,其实我们真正要修的,是一堂名叫「同理心」的课。这堂课是所有专家眼中,让自己与孩子走出风暴的必备解方。
【 更多报导 】
分手后还常聊Line?12星座最容易和「旧情人」勾勾缠的是...
一个忧郁症患者的告白:请收回「自杀不能解决问题」这个口号
「完事后,他会帮妳●●吗?」男人做爱后的6种反应,看出他有多爱妳
※ 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图片为版权照片,由达志影像供《ETtoday东森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达志影像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