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周刊/天然独世代 抢刷中国履历!

制作人/田习如 文/管婺媛 摄影/骆裕隆

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

这是1960年代开始,台湾社会流行的一句话。形容的是当年学子拚命读书考上台大,再申请奖学金赴美留学、工作的风气

50年过去,如今,「来来来,台清交,去去去,去中国」,成为台湾年轻人的新流行。越来越多大学生探索职涯的第一步,从中国开始。

根据本刊访问6家中介机构,光是今年暑假,台湾大学生赴中国实习人数至少2千人。其中,只招收50名台湾实习生的「港澳台大学生网信企业实习计划」,更吸引了1984位台湾学生报名,人数是去年的近4倍。

这群学生的父母辈,许多人也正是在当年留美队伍中。《经济学人》今年5月一篇探讨中国海归派的文章,就以台湾经验为例:七、八○年代自美返乡的台湾人,成为当年创造「台湾奇迹」的中坚分子。

现在,我们同样面对大批年轻人才流失的困境,但,我们是否还有信心,期待他们能像当年一样回流?

2年前,本刊封面故事「中国总动员抢台湾实习生」,记录一场由中国官方主导、深入台湾校园的猎才行动。当时,不只开放重要国企银行实习职缺招引台生,还祭出食宿全包、发给实习津贴的高规格待遇。

今年,我们持续追踪发现,这种全额补助式的实习活动仍在,但吸引更多台生西进的,早已不是这些红利优惠;相反的,他们甘愿自掏腰包付实习团费,为的是进入中国最蓬勃的网路企业。

发现1》中国用梦幻企业吸台生百度腾讯等招手,总市值近兆美元

我们在7月飞抵北京,与这群台湾学子对话

第一个发现是,在中国官方主导下,史上最亮眼、总市值近兆美元的实习企业名单,刷亮了台湾学生的眼睛。

早上8点50分,我们与在爱奇艺、百度、腾讯实习的3位台湾大学生一起来到人潮汹涌的北京动物园地铁站,前往他们上班的地点,通勤时间大约要50分钟。实习近1个月,他们早已习惯闷热的地铁站、拥挤的车厢

在摇晃的车厢上,我们聊起来此实习的原因。

「名单上有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是我们所有人心中新创、网路公司的前几名啊!」台大经济系大四生何亭谊,是这次参与「港澳台大学生网信企业实习计划」的50位台生之一。

她申请进入百度实习,因为在「外商、新创、有名」企业实习,是她前往香港科技大学当交换生前,给自己的最后一个待办事项。先前,她已在台湾Uber Eats实习7个月,但要在台湾找到更多符合前述条件的公司,其实没有太多选择。

这个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网信基金会)所办的实习计划,恰好符合她所需。网信基金会,名义上看似民间单位,实则隶属于掌管全中国网路企业的「中央网路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网信办)」,正因为官方色彩浓厚,才能开出含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总市值破兆美元的52家企业名单。

这个计划专为港澳台大学生而设,参与学生得自付团费新台币2万多元与额外生活开支,合计至少4万元。

他们明知每日人民币100元(约合新台币450元)的实习津贴不足支应,为何仍要贴钱实习?一手拉着车厢吊环的台大国企硕一生蔡菁芳,答得直白:「很值得,我想要变强,在台湾没有办法让我变强,来这里才有机会。」

为了在履历上多添一笔实习经历、结识中国人脉,她早在研一就修完快2年的学分,结束今年暑假在腾讯的实习后,就准备返台写论文,因为,她想提早一学期毕业,尽快回到中国寻觅职涯机会。 「在中国,你得是北大、清大的学生,才有机会进入阿里巴巴实习⋯⋯,」台北教育大学教育系大四生徐维邑,透过网信基金会管道,成为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150位暑期实习生中,唯一一位台湾人。

中国官方不必再如过去祭出高规格的银弹福利攻势,而是用学生们想抢刷中国知名企业实习履历,做为诱因。

发现2》成绩好抢不到名额玩社团、创业赛是标配,还得闯3关

想要拿到这张门票,台生得先通过激烈竞争。我们发现,这团实习生多来自台、政、清、交等顶尖学府,除了在学成绩拔尖,社团活动、创业竞赛经验更是「标配」,不是曾在外商实习,就是在全国创业竞赛中获得前3名,还有人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外交部国际青年大使。靠着比拚漂亮学经历,他们闯过书面口试、企业审核3关,才能取得实习机会。

「这一批学生的履历,让我惊艳,」这次实习活动的台湾主办方、中华杰出青年经贸发展促进会执行长冯国华说,学生们不只提交的书面履历完整仔细,口试时还展现十八般武艺、尽量凸显自己的优点,「他们做足了功课、有备而来。」因为,应试成功率仅2.5%。

跟以往观光性质高、安排到国企的短期实习团不同,这些中国网路企业,一如国外新创公司,风气自由、年轻,把实习生当成正职员工

仅1个月的实习,学生们没有蜜月期。许多人才报到1周,就被交付任务,必须独当一面。

主管最常跟我说的是:『这事情,你知道/可以的吧?你可以的!』就把事情交给我去做了,完全不管我有没有经验……。」徐维邑说,第1周,主管就交办她与其他3位来自港澳的实习生,共同筹办全公司实习生与正职新人的迎新大会。「150个人出席耶!从筹办、联系、规画,我们全包!我很惊讶这么大的企业会把这种大活动交给一个实习生来做,这在台湾企业根本不可能⋯⋯。」

发现3》实习当正职操独自出差、宣传《延禧攻略》样样来

师大英语系大四生林欣怡,也是才踏进凤凰网实习1周,就被独自派往贵州出差,独立完成编采、发稿任务。「长官只问了我有没有去过贵州?想不想去?我说想,结果隔天就出发,与其他各大媒体记者,一起参加贵州茅台的产品发表会。」

在爱奇艺市场部实习的嘉义大学管理学院大四生庄曼筠,正好遇上热门宫斗剧《延禧攻略》前置宣传期,所有大小会议,主管让她全程参与,还不时在会议上询问她的意见。每天晚上9、10点下班,是她一个月实习生活的日常。

成大企管系学生吴东育,在五八集团下的房产事业群产品部实习,被要求拟定产品推广战略报告,「我当时才去5天,原本以为只是要我写份分析报告,结果长官叫整个部门20多人进会议室听我简报…。」

一轮访问下来,这群学生不停跟我们分享这些中国网路企业,比起他们在台湾企业实习的经验,有多好、多不同。

他们当中,不乏第一次到中国者。1990年代出生的他们,成长于台湾经济富裕、政治自由的年代,对「我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的身分认同毫无疑虑。这样一群「天然独」世代,初尝中国经验,竟无任何不适应?

一场与10多位学生挤在套房中的深夜对谈,解答了我的疑惑。

当晚,大家围成一圈分享实习见闻,他们喜欢中国网路企业扁平而年轻化、快速学习的环境,现场至少一半以上的学生,表达了未来想到中国发展的意愿,其中有3人,决定毕业后立即到中国求职。

我忍不住问:你们是天然独世代耶,实习1个月,没有任何文化冲击吗?

发现4》陆企对台生仍有戒心一半企业做政治检查,去不了

「什么是天然独?」一位学生反问,「我们就是台湾人啊,这有什么疑问?我们有时还会跟中国的同事聊起这些事⋯⋯。」其他人也附和起来,不觉得身分认同会有什么阻碍。

直到我提起当天在台湾吵得沸沸扬扬的新闻:台湾主办东亚青年运动会资格,被中国杯葛而取消。他们开始激动:「你说清楚一点!」「好坏⋯⋯。」

解释完,大家安静了几秒钟,林欣怡打破沉默,分享了出差贵州时与计程车司机的对话。对方主动提起「大家都是龙的传人」这类话题,她则用盎格鲁.萨克逊人也分散不同欧洲国家回击,「都是华人,也未必就一定是同一国人吧?」下车前,司机对她说:「妳说的是有点道理。」

在这群年轻孩子眼中,两岸敏感的政治问题,可以借着沟通、对话来弭平。

但,没在学生眼前、实习现场出现的政治障碍,依旧存在。即便网信办主导、提供港澳台学生52家企业实习机会,但实际上,台生能去的企业,只有一半。

这并非官方刻意限缩,而是民企本身担忧,接纳台湾生,政治上有不确定风险,可能因此错失每年藉实习揽才的机会。

采访过程,我们得知,有一位学生曾因在履历说明上习惯性将「中国」、「台湾」分开写,让一家香港上市的网路巨擘,几度拒绝他的实习。「这孩子有二心,我们不能用⋯⋯,」对方如此回复。

实习后续留中国?比调薪、比实质所得,学生超实际

当实习进入尾声,许多人已收到公司询问未来转正职的意愿,也向同事打听起薪、调薪幅度与升迁速度。这些企业给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从人民币1万元到1万2千元不等,扣除杂支、税金、租屋等,比台湾水平略高而已;但调薪速度快,幅度高,升迁快,却是台湾企业无法相比的。

实习期间,一场阿里巴巴的内部员工表扬会上,徐维邑发现台上整组员工,平均年龄都在30岁上下。「所以,在这里,你很可能在30岁前,就有机会成为一个公司部门里的『小领导』。」

不过,也有学生仔细评估,觉得留下来不划算。「房租很高、台湾人扣税要25%,算一算可支配所得,其实没有比台湾高多少。」庄曼筠一一算给我们听,「总之,就是优点扣掉缺点,还没有大于我的期望值。」结束实习、回台后3天,她已通过面试,即将成为优衣库旗下GU品牌的台湾公司培训干部。

在联想实习的台北大学统计系毕业生卢映町,则看向未来发展性,选择实习后转正职。她语带无奈的说:「你说人才外流,我也担心啊,但我能怎么办?⋯⋯我很爱台湾,但我也没有爱到要跟着台湾一起穷!一起穷,又能改变什么?」

其实,从台青赴中创业、赴中念研究所,到大学生蜂拥西进实习、探索职涯,台湾人将眼光聚焦中国的年龄层越来越低。不只学生自己想去,家长甚至更心急,怕他们落于人后。

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长王正,办理两岸交流、实习团多年,他发现这几年来自家长端的需求变多、变频繁,「家长希望我们多办到中国大学参访的高校团,想提前让孩子们在读书阶段,就有机会到对岸。」

当这样的趋势持续深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这回我们遇上在中国工作的台青都说:30几岁后一起回台。但,为何现在留不下来?「因为上一代的资源无法有效转移到他们身上,这些20岁到40岁的世代,我称他们是新一代白手起家的拓荒者,」前台经院六所所长、Impact Hub Taipei SROI顾问杨家彦,如此形容台湾闷经济下的青年处境。

新一代抉择无关政治立场他们看的是产业新旧、转型快慢

他认为,影响当代年轻人做抉择的,早已无关政治立场,「他们是在产业的『新』与『旧』、转型的『快』与『慢』间做取舍;当这里找不到支持、适合他们发展的资源,他们当然会往有资源的地方去。」

同时,中国的政策引导未曾松懈。中研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林宗弘指出,其实这2年随着台商资金布局渐撤出中国,台湾整体西进人数往下降,「中国注意到,若台商出走情况持续扩大,他们将失去在两岸关系杠杆上的优势,」因此,对岸不断持续加强「青年一代、基层一线」的政策力道,「提供更好的企业实习机会吸引台湾年轻人,就是一例。」

林宗弘认为,台湾企业结构老化,但产业转型需要时间,可能需20年,「届时,中国企业也将面临老化问题,又会产生一波人才流动。」

因此,「我们不须急着阻止20到35岁出国打拚、强健实力的人,我们应该着急的,是如何让这些人在35岁后,愿意返乡。」他点出问题。

劳动力与资本流动是全球化的正常现象,但林宗弘也指出,从2009年至2016年间,台湾赴海外工作的人口增加了6万6千人;同一时间,移入台湾的中高阶专业人才,却仅约2万多人。换言之,台湾的困境是,中高阶人才流出的多、流入的少。

中高阶人才流出大于流入困境当前,开放政策却一再夭折

中国点燃惠台31条政策这个引信后,各省市犹如连环爆竹,推出更多锁定人才的优惠政策。相较之下,台湾对于招揽外籍人才,包括中国人才的政策,却始终卡在「怕抢了台湾人饭碗」的忧虑上。例如,政府原想推出「实习签证」以招揽国外毕业生来台实习,但引发「假实习、真打工」议论后,快速放弃。又如《新经济移民法》草案,原规画开放投资移民来台,但因担忧管理不易,又喊卡。

我们挡不住流出、却又不让人才流入,如何创造吸引台青回流的环境?六○年代,台湾也曾面临人才外流困境,到八○年代中期,因政府明确的产业发展与开放人才政策,这些人海归回台创业,成就了如今的竹科园区。

「不是不留,是台湾没有给我们留下来的环境。在台湾,资源有限,我要限制我做梦的能力,但在中国,资源无限大,他们连尝试失败的成本也愿意提供。」林欣怡说出印象深刻的话。

对于赴中国实习刷履历的天然独世代来说,走或留,从来不是爱台与否的考量,而是个人发展的理性抉择。

当台湾产业转型升级谈了几10年,仍转不过来,中国企业却已飞速翻新。这是个竞速的年代,我们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如此,才能期待,台湾又能迎来新一批在国外吸满经验的海归派,与留在这里的人才共同打造新经济奇迹。

【延伸阅读】关键数字5倍:综合统计,全台申请中国实习学生,3年内至少成长5倍2,000人:综合各地实习计划,2018年粗估至少逾2,000名台生赴中实习52家:中国网信办旗下机构提供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52家知名网路企业实习

【延伸阅读】台湾人才开放政策,输中国一截

●中国对台生 ‧承认学历:2006年‧奖学金补助:从宽提供‧申请标准:2018年将台湾学测申请门槛从「前标」降至「均标」‧实习开放:由中央、地方政府领头,祭出逾千实习名额,包含中国前五百大企业,领域多元,且不限在中国就读学生‧课外打工:无特别限制‧证照检定:开放134类职业资格考试‧毕业生就业机会:正草拟〈就业协议书〉,为应届毕业生签发就业报到证●台湾对陆生‧承认学历:2011年‧奖学金补助:不编列‧申请标准:不涉及加分优待‧实习开放:仅限在台陆生,且须为必修或毕业条件要求的实习活动‧课外打工:原禁止,后松绑可担任研究或教学助理,但仍不允许在校外打工‧证照检定:可考技能检定,但只发证书,不发职业照‧毕业生就业机会:不得留台就业

资料来源:行政院、国台办 整理:吴怡宽

【更多报导】

制造业在中国为什么做不下去?鸿海发放股息的这一天,郭董下令集团干部非看不可的文章购物台在卖的珠宝可以买吗?珠宝鉴定专家黎龙兴:千万不要奢望转手会赚钱

什么时候会觉得结婚真好?男女答案惊人差异,让你洞悉女性销售上的「公主现象」

给40岁以下年轻人:一定要存到40万!照着「这个方法」理财,户头里永远有钱老觉得自己「满肚子大便」?天天做3个通肠体操,体重减10公斤,体脂率下降11%

※精彩全文,详见《商业周刊》1607期。※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