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找出中美多边主义合作接点

旺报社评

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第3次外长会议18日登场,这是美国拜登政府首次参与Quad对话。Quad为日本前首相安倍所发起,为日本倡议印太构想」的重要平台,媒体多赋予印太版北约」(NATO)的想像,但性质仍属于非正式对话,并未形成印太区域的多边安全机制

制衡与合作间拿捏分寸

不过,从Quad对话中可以了解,当前美国及印太战略伙伴所共同关切的区域安全议题,并得知他们的共同诉求。此次对话聚焦大陆实施《海警法》,认为北京意在改变区域现状。宣示团结盟国或区域伙伴共同应对中国的拜登,除藉Quad重拾印太伙伴对美国的向心力外,19日亦以视讯会议方式,先后出席在德国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MSC)及由英国轮值的「七大工业国峰会」(G7),协同欧洲盟邦领袖共商一致的对俄及对中政策路径。拜登向盟国发出清楚的外交讯号,证明「美国回来了」所言不虚。

MSC主席辛格会前接受专访时谈论中国政策,认为目前最有可能发生军事冲突的地方在台湾,此反映欧洲国家台海安全的忧虑,值得重视。台海似乎取代东海、南海及北韩,成为美国与盟邦共同应对印太区域安全议题之首要。预料拜登政府受制于美国民意及印太安全情势,对中政策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当下美国不会对中国采取亲近路线。

中国经济及科技力不断增强,体制上异于西方国家,无疑是美国及其盟国须共同寻求对策加以因应的重要课题。拜登政府对北京「经济失当(economically abusive),违反西方价值」的措施与政策,将积极反制,并设法管控这个更强大、更具存在感的国家,美中竞争将非常激烈,但与此同时,在气候变迁或创新及技术等领域上将与北京合作。华府将与北京强烈竞争,但不寻求对峙,避免走向新冷战。惟在「制衡」与「合作」之间的分寸拿捏极具挑战。

美、中的战略竞争虽是全球性的,但印太地区应是双方博弈的主战场,其中台海为最具危险性破口。即使拜登政府竭尽所能威慑中国,企图阻止其进一步对台湾实施军事威胁,但台湾对于大陆而言是「战或和」的问题,冲突的可能性始终存在。美中两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应会避免状况升级,毕竟拥核两大国家,战争的后果难以想像

欧陆不愿站上反中前线

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曾以「大海比喻全球化,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拜登与习近平的电话会谈长达两小时,对话虽各有坚持,但绝非「话不投机半句多」,双方在竞争中皆意识到全球化下「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管控分歧」应为未来合作的前提,亦是美、中持续对话的动因,彼此对此深具经验。

遭「川普主义」逆袭的「世界秩序」撼动「美国治世」的根基,为拨乱反正,拜登上台之初须寻回昔日伙伴,Quad、MSC亦或是G7皆为恢复盟邦对美国领导的信心的多边对话机制,无须将之视为拜登因循「川普主义」的老调重弹。拜登的对手虽是与胡锦涛在政治性格上截然不同的习近平,但拜登的对中战略,仍以延续欧巴马时期的相互尊重与战略耐心为宜。

历经新冠疫情摧残,各国需要发展经济,延续川普「脱中」政策,美国若企图把历史带回冷战的思维,将难获得盟邦共鸣。因为美、中分道扬镳,一分为二的世界,必招致贸易萎缩、技术创新停滞,全球经济失速,将无一赢家。19日的G7峰会以2021年为重启多边主义的转捩点,一向对「川普主义」敬谢不敏德国总理梅克尔,会中再次强调,全球必须加强多边主义,希望加强与20国集团(G20)的交流与对话,特别是与中国的合作,欧陆国家不乐见G7成为「反中前线」。

「多边」是拜登与习近平的共同语言,即应思考在多边主义中找出美、中「有原则合作」的接点,而非建构「以我为主」的新两极体系阻断全球化进程。诚如欧巴马所言,「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对美国都是好事」。反之,美、中对撞将是人类的灾难,如何趋吉避凶,为拜登重塑美国领导力的考验,亦为盟国检验拜登是否较川普更有效对应中国崛起的判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