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帝王海上游航荒谬行径的背后──未酬邦国中兴之88(朱伟岳)

楼船。(图/维基百科)

汉武帝和秦始皇一样,对神秘浩瀚的海洋,充满好奇与兴趣。在公元前110年,华夏本土中国中的南越国、东越国平定了,就来了第一次巡海。这巡海每一两年就会来一次,一直持续到公元前89年他69岁高龄时,是武帝最后一次巡海;他巡海的目的和秦始皇也差不多,希望能求到仙药。但这次最后一次巡海,海面风浪特大,海水汹涌澎湃,连楼船都不敢出港。

此时的汉武帝,已年老力衰,只能扫兴而归。之后据称,武帝常对群臣自叹:「从前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全是妖妄,还是节食服药,少得点病就行了。」这是一位功名盖世,姓刘名彻的伟大帝王,恢复为普通百姓意识时的通彻觉醒。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不久,武帝真的崩逝。

秦皇、汉武的海上游航,表面看来全是帝王们荒谬行径,但隐藏在后面的影响,却相当可观。首先是造船技术的促进和提升,皇帝坐的船,其船身结构,能不更结实可靠;其船体舣装,能不更舒适有效吗?其次驾驶路途的选择,在海洋中定位技术的改进,有助于皇帝座舰的航行稳定与安全到达。再者为搜索新奇事物,炫耀于皇帝,也促进了新航线的追寻与开发。

秦皇汉武游航于海上的一定是楼船,并已有相当繁复的舣装,否则不可能让皇帝、官员和随护人员都坐在一条船上。另据1950年代,在长沙曾出土一只西汉时期的船模,其时的船舶已经采取了横梁和隔仓板形成的分隔舱结构,这大大增加了船体的抗冲击强大和抗沉没能力。另在船身两侧和首尾平板上都有模拟的钉孔,这说明起码汉朝时已能用铁钉铆接船板,使船体能有流线形结构,才能保证船舶航行时的稳定与安全。

汉代的占星导航技术也初步出现,在公元前139年左右的《淮南子》中有云:「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其他的记载也不少,证明徐福先生若晚生在汉代,他会用占星术从华夏中国直航日本,不走那么多冤枉路直接东渡了。而且前文提到楼船将军杨仆率舟师平南越、东越事,有学者发现杨仆舰队航向和偏北季风之风向一致,可证最迟到西汉,华夏中国人已可熟练利用季风航行,直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早时船舶航行的主要动力靠桨,用人力伐桨,人变成了生物引擎。进一步了,就用风帆,顺风顺流时,桨可暂时收起不用。前文提到利用季候风,那舰船上风帆的装设,亦有讲究。风帆动力,来自大自然,较生物引擎的人力,要进步,据说欧洲的风帆有五千年的历史,华夏中国何时开始采用,未见记载。但到东汉时代,四桅四帆的船只出现,帆面有软帆、硬帆之分,熟练的操帆工程师,能通过帆面的调整,来掌控船速和航向。

不仅如此,尾舵也诞生了,使船舶更容易在一定的航路上稳定航行。还有重要的一点是,橹的出现。橹和桨看起来很像,而实际上,桨的划水方式是要提出水面而后再入水中划动,是一种间歇性的划水动作,而橹的橹面有波纹形状,埋入水中可作连续划水,这种驱动性能虽也属生物引擎,但效能不在一个层次,古人有「一橹三桨」之说。

后来轮船的螺旋桨,就是把橹面波形山寨为轮形而成。多桅多帆、橹、尾舵的协同,共同构成了汉朝时先进的动力系统。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教授暸解这点后评论说:「这些发明,远远超越了同时期的欧洲。」──请注意李约瑟教授所指同时期的欧洲,大致就是古希腊、罗马时代。由于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以及船舶动力系统都比较上先进,故汉朝时舟师的舰船应该是一流的,随之而来唐、宋海上丝路的热络兴起,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作者为前中科院第二所资深研究员)

【未完待续,朱伟岳专栏每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