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辛亥前后的宫廷见闻──私密中的真相(二)

位于河南省项城市的袁世凯旧居。(新华社资料照片)

八月二十三日(十月十四日),载沣到仪鸾殿向隆裕太后请旨两次,终于任命袁项城为鄂督,岑西林春煊)为川督,这是满洲权贵面临危机被迫做出的决定。但是,袁世凯并不满足,屡次以生病为由坚辞,直到九月十一日(十一月一日),奕劻、那桐、徐世昌上折请辞去责任内阁总理协理职务,同时「泽公(载泽)、洵贝勒(载洵)、伦贝子溥伦)、肃亲王善耆)同折辞职,邹子东(嘉来)、唐春卿景崇)、绍英、吴蔚如(郁生)四大臣同折辞职」,结果均奉上谕允准,并「命袁项城为总理大臣,俟到京后组织内阁,未到以前,暂仍由现在国务大臣办事。涛贝勒亦辞军咨大臣,命以荫午楼(荫昌)代之」。十八日(十一月八日),资政院依照宪法信条公举袁世凯为总理大臣。这时,袁氏已暂时达到获得最大权力的目的,乃电奏二日内起程入京。二十三日(十一月十三日),袁氏到京,次日入宫召对良久,开始正式担负起内阁总理大臣的职责。此后,袁世凯的举措见诸于不少文献,兹不引述,但是,诸如迁移办公地点,以及改变摄政王处理政务程序细节,则非常珍贵地反映在许宝蘅日记中。可以看看许氏对这些细节的记载:

九月廿七日(十一月十七日) 四时到法制院,因项城意欲将法制院屋改为总理大臣公所,将来拟于此处办事。十月初二日(十一月二十二日) 早饭后入东华门到景运门直庐袁相奏定入对奏事停止事项,自明日起改在内阁公署办事,即以法制院改为公署,法制院迁于北池子。十一时散,到承宣厅,一时到公署,布置一切,至六时归。

既然袁世凯已经成为资政院通过的内阁总理大臣,其办公场所自然不能仍在宫中,所以他必须另择「公所」(也称公署),将原来的法制院作为自己的办公地点,并宣布从十月初二日起停止「入对奏事」。这简单的几笔,并非小事,它从决策程序的层面预示着帝王专制的终结。

此前一直由摄政王代表宣统皇帝处理政务。有关程序,许宝蘅在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十二月十四日)有详细记述:

今日摄政王在养心殿办事,召见军机如前制。按,养心殿为先皇帝平日居处之所,由内右门入,街西为遵义门(与月华门相对),门内为养心门,中为养心殿。余随堂官入遵义门,门下南向小屋奏事处监所居,堂官于此听起,见起后缮旨上述,如旧制。

但是,时隔三年,情况澈底改变了。辛亥年十月初三日(十一月二十三日)许氏写道:

六时二刻黎明到公署,七时总理至,办事,拟旨三道,九时偕顺臣送进呈事件匣入清门交内奏事处呈监国钤章发下,领回公署,分别发交。午饭后一时与阁丞、厅长同阅各折件,拟旨记文件,至四时半方毕,五时晚饭,散归。

这天袁世凯到了总理公所办公。先由他拟旨,由许宝蘅等人入干清门交内奏事处,呈载沣钤印,领回公署,分别发交。摄政王只是履行钤印的程序。袁世凯任总理的责任内阁制在这一天以新的形式得以实施。许的记载也很别致,初二日记中还称袁为「袁相」,初三日便改称为「总理」,似乎他也意识到了前后的差异。

身为总理公署的秘书,在稍后的日记中,许宝蘅对袁世凯的踪迹和内廷动态均有记述:

十月十二日(十二月二日) 六时起,七时到署,九时半随项城入内,十一时回署。十月十六日(十二月六日) 午饭后到公署,知监国避位,已奉太后懿旨仍以醇亲王就第。回首三年,不胜凄感。晚饭后拟旨数道,又预备明日请旨派全权大臣与南军协议,又商酌以后谕旨用宝等事,至十二时后始散。十月十七日(十二月七日) 七时三刻起,早饭后九时到公署。项城入对于养心殿,奉太后谕:「余一切不能深知,以后专任于尔。」奏对历一钟余。资政院前奏剪发、改历两案,今日降旨:凡我臣民皆准其自由剪发,改历事着内阁妥速筹办。又奉旨项城为全权大臣,委托唐少川绍仪)为代表,又委托范孙(修)、杨杏城士琦)参预讨论,又委托各省人每省一人讨论各省事宜,定于下午五钟在署会议,四时散归。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