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反共反独的傅建中(黄清龙)

1993年11月18日应中国时报「时报文化基金会」邀请的美国总统布希(George H.W. Bush),在国际会议中心以「美国.太平洋盆地边缘地区及世界秩序为题,发表演说。中国时报董事长余纪忠报系精英与布希前总统进行深刻晤谈。左起余纪忠、傅建中、布希。(苏俊郎摄)

1993年11月17日应中国时报「时报文化基金会」邀请的美国前总统布希(George H.W. Bush),在国际会议中心以「美国.太平洋盆地边缘地区及世界秩序」为题,发表演说。傅建中(左)。(苏俊郎摄)

中国时报前华府特派员傅建中先生过世了,《联合新闻网》﹑《中时电子报》各以「纵横华府半世纪」﹑「长留典范」为题发布此消息,也有许多同业好友追忆他的平生。笔者傅先生谈不上深交,但认识他也有廿多年了,今天想藉本栏谈谈心目中的诺曼傅(Norman是他的英文名字)。

傅先生在新闻战场上的成就有目共睹,不待笔者再添光彩。我想谈的是多年与他近身接触,从一些言谈中观察他的为人﹑他的思想,还有属于他那个时代媒体人的特色。

话说1995年5月夫人宋美龄第二次到美国国会演讲,我奉派前往采访,先到纽约再转华府,傅先生亲自开车到杜勒斯机场迎迓,让我甚感惶恐,因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途中和他聊了很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竟然还没去过大陆。当时美中建交已经16年,往来太平洋两岸者络绎不绝,傅先生为何止步不前?他没有多说原因,只淡淡一句:「我不相信共产党」。

后来我才知道,他曾经历过「铁幕」下的生活,50年代才从大陆到香港,辗转到了台湾, 师大英语系毕业后,1963年至1964年间他在小金门(烈屿)服役,亲身见证了当时冷战前沿的肃杀气氛。或许正是这段从青少年到青年的反共经历,让他即使人在美国,对重返故土却是兴趣缺缺。

1998年美国总统柯林顿访问大陆,傅先生以白宫记者团成员随行采访,终于回到阔别四十多年的上海,但此行重点是新闻采访而非返乡探亲。当时我是中时晚报编辑,柯林顿在上海宣布对台新三不政策,傅先生特别从上海打电话告知这个大新闻,成了当天中晚头版头条。当然后来他多次前往大陆,与几十年从未见过的亲戚重新联系,也到过三峡﹑参观了兵马俑,但中国大陆并非他的心灵故乡。他在美国数十年,历史学家余英时可算是他的知己之一,余英时曾对笔者说过他没有乡愁,「我在哪,哪里就是中国。」傅先生当如是。

然而傅先生心目中的那个中国(中华民国),随着两岸情势的演变,特别是台湾民主化后的剧烈转型,却已逐渐远飏,使他产生严重的失落感,不可避免地面临时代的冲击。李登辉后期,他对李一些倾独言行经常不假辞色,到了陈水扁上台,他笔下的砲火更是凶猛,有时就让编辑台很为难。我手上保留一份2003年他的传真信,那年11月陈水扁受邀访美,再度过境纽约还游了东河,媒体上很轰动。不久中国时报刊登最新民调,陈吕配首次领先连宋配1%,新闻见报后连﹑宋两人极度不满,对中时讲了许多「出格」的话。就在这时,傅先生发回一篇「蒋夫人追思会上的掌声」,明显是在扬连抑扁,借题发挥。编辑部决定不用,隔天他把原稿再传一遍,负责的同仁郭崇伦(现任联合报副总编辑)只得写信给他,委婉解释不登的原因,这封信就是他的回复。

傅先生毫无疑问是坚定反台独的人,这本来无所谓;但作为记者,个人意识形态如果过于强烈,有时就会失去客观,甚至谬以千里。有一个流传华府华文媒体圈的故事,1994年台湾进行修宪,为了总统应采公民直选还是委任直选,各方争议很激烈,远在美国的驻华府记也都加入战局。据说有回众人争论不休后逐一表态,结果是三比三,赞成直选的有联合报的施克敏王景弘等人,主张采委任的有中时傅建中和中央社的冷若水,妙的是他们所服务的媒体,对总统选制的立场刚好相反,联合报主张采委任制,中时和中央社都支持直选。

2002年9月傅先生在中国时报一篇标题叫「一则荒谬的新闻」专栏,引来独派学者李筱峰多次为文反驳,甚至讥讽﹑嘲笑。那篇文章提到中央社一则有关台湾乐团访问纽约的报导,当中一段是在诠释台湾作曲家萧泰然的「福尔摩沙镇魂曲」,文中说,台湾「住民大多为汉人原住民混血的后代,台湾已成了真正的镕炉」。傅先生在专栏说他「阅后不禁为之大骇」,因「笔者在台湾成长,数十年来于役台湾新闻界,但从未听说台湾大多数住民是『汉人与原住民混血的后代』」。

傅先生显然不知道,过去从南到北遍布台湾西部及东北各部族的「平埔族」,已经透过通婚溶化在许多台湾人身上,才会对萧泰然的诠释感到惊骇,这大概是他毕生无数笔耕中,少有的疏漏之作。不过也不能完全怪他,当年台湾的教科书或官方出版品记载(如中华民国年鉴),都只有高山族而无平埔族,别说是去国多年的他,就是在台湾久住的人,当时恐怕也未必知晓。

傅建中先生毕生反共反台独,他的故世也代表一个时代的终结。

5月7日传来傅先生故世的消息,与他熟识的前中国时报社长﹑总编辑黄肇松作了如下注解:「他半生备受余老先生的礼遇、余家阖府的尊重,一生都从事自己喜欢的新闻工作,论述等身,高龄仙逝,人生精彩。」我认为这是很全面的评价。

傅先生原任职于中央通讯社,驻美期间表现优越,受到《中国时报》创办人余纪忠赏识,1977年进入中时并担任驻华府特派员,直到2008年退休。他可说是驻华府最资深的记者,除了新闻报导与专栏评论之外,1986年10月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瑞翰夫人访台,拜访经国先生并听取划时代的解除戒严令的谈话之后,10月7日拜会余纪忠先生。那是葛瑞翰夫人访台唯一一次和台湾媒体界的晤谈,两人在中央图书馆会面,负责翻译的就是傅先生。1994年《中国时报》邀请卸任的美国总统老布希访台,主持并负责翻译老布希演讲的也是傅先生。此外,美国学者陶涵(Jay Taylor)撰写「蒋经国传」,傅先生居中奔走,得到余先生的鼎力支持,也功不可没。余纪忠和他就像良师益友,两人一直「合作密切」,这种宾主关系只有那个时代才有。不仅如此,余家后代对他也很尊重,他担任过美国「时报文教基金会」首席执行长,2008年退休时,尽管报社财务已经出现危机,小老板余建新仍给他一笔堪称丰厚的退休金,让他养老无虞。

最后我想谈谈作为朋友的傅先生。在许多台湾驻华府记者眼中,他是大老级的人物,身材高大,不免令人望之俨然,其实私下的他很亲切,是个「即之也温」的人。前面提到1995年他到机场接我,让我不免有些忐忑。但他带我到国会山庄,还去了白宫记者室「朝圣」,完全没有架子。途中听他说不知蒋夫人这次要讲什么,国内电视台请他即席评述,刚好我离开纽约时在饭店遇到熊丸医师,从他那里拿到蒋夫人的英文讲稿,顺手就交给他。

或许是这次的经验,让他对我这个小老弟刮目相看吧,2008年我在华府布鲁金斯研究院当访问学者,结束前他为我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开车载我到宾州盖兹堡一游,作为饯行,当地是美国南北战争三大关键战役之一,也是林肯发表著名演说的地方。另一件是亲自出席我和其他访问学者的联合发表会。至今我仍忘不了当时的场景:我在台上紧张发表报告时,偷偷喵了台下傅先生的神情,只见他闭目聆听,不时皱起眉头,显然对我的英文很不满意。傅先生,您好走!(作者为信民两岸研究协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