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售包装米标示混淆、公粮爆仓 监院纠正农委会
监察院调查发现,2018年公粮收购量高达53万公吨,耗资近130亿元,导致公粮仓库爆仓,市售包装米更传出标示混乱及混米情形,引起监察院关注并立案调查,并在8日财政及经济委员会通过调查报告,纠正农委会缺失。
监委尹祚芊委员、杨美铃指出,国内稻作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1/5,但农民从事稻作栽培者却超过1/3,农委会10余年来投入超过1700亿公帑,仍未能健全稻作产业体质及产销平衡,其中去年度相关经费已占农发基金支出达86%,严重影响业务发展及平衡性,并衍生公粮储备达到安全存量三倍(96.8万公吨)、每年仓管费用几达三亿等问题,稻农和农委会可以说是「穷到只剩下保价收购」,显有严重违失。
监委并表示,农委会每年收购金额动辄百亿以上,其收购数量及价格竟缺乏适当法律授权,仅依据作业要点,且遇选举年收购价量的调整更存有非专业的政治考量,实有检讨必要。调查委员进一步指出,农委会「对地绿色环境给付计划」期待推动双轨制(直接给付/缴交公粮)来改变农民重量不重质的栽培习惯,结果无论从缴公粮的比率或数量来看都是不降反升,与政策方向背道而驰,以致于公粮收购负担更加恶化、农民更加依赖公粮收购,而在增产考量之下更有过量施肥伤害环境的疑虑,因此提案纠正。
经监察委员调查更发现,部分市售包装米米袋上存有商品名称影射著名区域或产地,产地标示却为「台湾」,相关标示混乱或游走于法规边缘,农委会实应谋求对策;对于农政单位放任部分粮商因成本或作业考量而将不同县市或等级的米混合调制而「低空飞过」CNS标准的作法,调查委员与消基会均不表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