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绚慧/探讨人类的排斥异己行为──厌恶与恐惧情绪的作用
▲人从小到大,不乏被排挤或排斥他人的经验。(示意图/视觉中国)
●苏绚慧/璞成心理学堂创办人暨总监,璞成心遇空间心理咨商所所长,心理丛书作家。
我们从小到大,不乏被排挤或排斥他人的经验。有许多时候,人们对另一个人的排斥,是说不出理由的,往往就一句「我就是讨厌他」就带过了这种人类群体的复杂行为。
若是追根究底,可以探究这当中的人类情绪,所引发出的行为反应。其中,和排斥或排除异己最有关的情绪,莫过于:「厌恶」和「恐惧」的情绪作用。
「厌恶」是对于令人反感或使人不悦的事物所产生强烈嫌恶的一种情绪反应;而「恐惧」是将接触的对象视为危险及不安全的一种侦测情绪。查尔斯‧达尔文在《人类与动物的情绪表达》一书中写道,厌恶是一种感知作用,与令人恶心、讨厌的事物有关。在罗伯特·布鲁契克的情绪理论中,厌恶和恐惧皆是其所提到的人类基本情绪之一。
保罗·艾克曼甚至将「厌恶」和「恐惧」所产生的独特面部表情列为六个普遍因情绪而起的面部表情之一。可见这些情绪在人生活生活中,有多普遍存在。
厌恶演变为特定反应
魏克(B. Wicker)等学者指出,厌恶情绪已演变为一种特定的反应,特别是对于使人反感且可能危害到生命体的食物。而这种厌恶情绪,往往含带着恐惧的发生。
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是,人们对发霉的牛奶或被污染的肉类(无论味道或是样貌)会表现出厌恶恶心的反应。实验显示,厌恶情绪有保护我们免于受到疾病的功用。此外,具有特定类型特征且显现为疾病的人或物似乎,更能使人产生厌恶感及恐惧感。例如现在在婚姻平权辩论会里,时常被论及到的同性恋、疾病、器官…等等主题,都可以探见反对者,如何的扩大他们的厌恶及恐惧,偏执的并毫无医学或科学根据的,自己妄加定论。
以下为根据自我报告及行为研究所发现能够引发人类厌恶的事物:
1/身体产物(如粪便、尿、呕吐物、性体液、唾液和黏液)2/食物(腐败的食物)3/动物(跳蚤、壁虱、虱子、蟑螂、蠕虫、苍蝇、及家鼠)4/卫生方面(显而易见的脏污以及「不当」的行为,如使用未经消毒的手术器具)5/身体受创(如血液、血块、及伤残)
因此,人们的「厌恶」和「恐惧」已经演化为行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与生理免疫系统不同,在行为免疫系统中,身体会在带有疾病的病原体进入体内之前就试图避免让其进入,从而免去之后还须与其对抗。就好比「将一个健康的人看作是有病的而对其远离,总好过于将一个有病的人看作是健康的而对其靠近」,所以这样的行为免疫系统概念就被发现来作为一种概括性的简化推论。
恐惧带来排除行为
研究人员也发现,对厌恶的敏感程度与侵犯行为成负相关,因为典型上厌恶感会使人想要退缩,然而侵犯行为却需要人靠近。这可以就各个类型的厌恶来作解释。所以,厌恶的感受及恐惧的情绪,会让我们进行排斥,例如隔离或消灭,而避免正面接触。
某些对「不道德」特别感到厌恶的人,为了避免伤害他人,他们就显得比较不会想要侵犯别人;但是,若是对「不道德」产生批判及指责的攻击力时,往往会向前靠近,以愤怒情绪攻击之。
对于那些对「病原体」感到特别厌恶的人,可能就会显得极力想要避免在受侵犯者身上造成开放性伤口;然而那些对「性」较为厌恶的人,则必须让与性相关的物件消失或隔离,才能使他们回避,不造成攻击及侵犯行为。
若是从这个观点看,就能发现禁止及阻止性教育进入校园的人(社会民众及家长),有多么恐惧及厌恶「性」的存在及相关呈现,甚至必须是禁声禁谈的,他们才会以为社会是安全的。
基于这些发现,厌恶或能被用作为一种情绪工具,以减少个人的攻击行为,意即若是基于厌恶的情绪,那么人通常会采取回避和隔离的措施和反应。
研究还发现,对厌恶较为敏感的人,往往会发现自己所属的团体更具吸引力,并且对其他团体常抱持负面的态度(排他性)。这可借由一种假定来解释,即人们会开始将外人和所歧视的外国人,和「疾病」连结一起,而引发厌恶的排斥感。
立场不同而「排他」
虽然无论如何这都不能算是个正当理由,但却可在演化方面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种族主义及歧视行为。当他们看见与自己不同的其他人时,就会从生物本能中逐步产生一种危险感,以避开由外来人所带来的潜在病原体。若就卫生或健康方面进一步来看,厌恶是对肥胖的人显现负面态度最强的一种因子。对肥胖的人所产生的厌恶反应,也常会与道德价值观联系在一起,例如:视为懒惰、好吃懒做、不勤劳⋯而加以负向标签,并视为有害的。
如果,人类始于自己演化而来的生物本能(演化和遗传),无法进行及自我辨识内在厌恶及恐惧情绪的作用,甚至拒绝对物体或事物的科学及客观了解,那么,无意识的、丝毫没有办法的偏见和歧视,就会一直在世界发生。不仅以此来进行驱赶及排他行为,甚至只要和自己意见不同的、立场不同的,都视为会为自己带来危险及危害的对象,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无法沟通)及欲消除异己的乱象,就会不断发生。
热门点阅》►常自责、有罪恶感的人:心中都有个受伤的孩子►选边站!爸妈离婚后你要跟谁? 当孩子成为角力的棋子,伤痛「代代相传」►保有赤子之心,不等于维持幼稚
►看更多【苏绚慧】专栏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