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大陆》行走两蒙之间的历史随想
内蒙古草原马文化摄影节的骑马表演。(新华社图)
笔者有两次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的参访经验,亦有多次自行前往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的自助旅行体验。严格来说,飞机下了乌兰巴托的机场,入境蒙古国的感受和一般中亚国家相同,蒙古国人普遍体型壮硕、行事剽悍、表情刚毅,服饰上保持传统穿着。
台湾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对二战末期《雅尔达协定》的着墨已不多,笔者作为末代联考的世代,对国立编译馆对于雅尔达的篇幅描写仍然不忘,每当旅经两蒙地区之间,总有一些历史随想。
走访内蒙古自治区,除了体会到山川壮丽、物产丰富,内蒙古自治区是讲普通话无阻碍的地方,每当遇到内蒙官员朋友讲到蒙古国问题,内蒙官员朋友普遍有以下三个有趣的反应:
首先,我们内蒙人的血统比较纯正,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元明清时期世代居住于此,我们内蒙人既然是中国人,那老祖先成吉思汗当然也是中国人。
成吉思汗、忽必列是中国人中学历史的必考题。
新月沃土内蒙古
其次,我们内蒙古经济发展比较好,号称中国的「新月沃土」,东林西矿、南农北牧,它的人均草原、森林和耕地面积均居中国第一,畜牧业综合产能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换言之,内蒙古人普遍比较有钱,生活条件更好。
第三,外蒙古虽然独立,但经济状况不好,内蒙古随便一个主要是城市(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通辽、乌海、呼伦贝尔、乌兰察布、鄂尔多斯乌兰浩特)人口都比外蒙多,外蒙独立后政治上受到苏联的制约,沦为附庸国,经济还是依赖中国。
稍微研究一下内蒙古的历史形成地缘政治,内蒙古之所以没有选择外蒙的独立道路,其实与上述的血缘、地理、经济、国际因素等交织有关。
或许正是因为内蒙古各盟旗的郡王,与中原历代王朝的政权轮替之间,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互交杂、掣肘,导致内蒙古在「独立」与「自治」选择问题悬而未决。
无论蒙古人或内蒙人,皆想承袭优越的蒙古人历史传统。
有意思的是,内蒙人看蒙古国总觉得是俄罗斯的附庸国,蒙古国人看内蒙是中国的附庸地区,彼此背后都有强大的靠山,两蒙地区在北亚政治情势,其实是一个偌大的江湖。
被割出去的国土
国民政府意识到蒙古问题的谈判症结在莫斯科,毕竟苏联是蒙古的保护国,但如何从史达林手上讨回蒙古是高难度的政治问题。按照蒋介石的想法,指示宋子文在谈判中避免涉及外蒙问题,并坚持维持外蒙之现状,即给于外蒙高度自治的同时,保持中国对外蒙的宗主权,将外蒙问题搁置下来。
然而,蒋介石这样的小心思,却被老狐狸的史达林给识破,苏联搬出《雅尔达协定》,称如果不解决外蒙的归属问题,那么苏联将拒绝对日宣战。史达林还加码威胁:放弃外蒙对国民政府更有利,否则外蒙将成为联合所有蒙古人一起争取独立,外蒙加上内蒙的独立,对国民政府而言是最不利的局面,导致双方谈判陷入僵局。
蒋介石派蒋经国以私人名义拜会了史达林,蒋经国近乎恳求的说道:今天日本还没有赶走,东北、台湾还没有收回,一切失地都在敌人手里,反而把这么大一块土地割让出去,那岂不是失了抗战的本意?中国国民一定不会原谅我们,会说我们出卖了国土。不过,史达林却直言不讳的说道:你要知道,今天并不是我要你来帮忙,而是你要我来帮忙,倘若你本国有力量,自己可以打日本,我自然不会提要求。
允许外蒙保留最大限度的自治权,国民政府甚至还允许苏联驻军外蒙作为条件,但被史达林否决,蒋介石被迫下定决心,只要苏联在东北、新疆及中共的问题上满足他的条件,那么国民政府将在外蒙古独立一事上做出让步。尔后,《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签订后,兹因外蒙人民一再表示其独立之愿望,国民政府声明于日本战败后,如外蒙古之公民投票证实此项愿望,国民政府当承认外蒙古之独立。
回溯历史,丢掉蒙古到底是国民党的责任?抑或共产党的责任?当我们后人能理解国、共两党都是共产国际一手扶植的小老弟时,历史终究会给出一个答案:苏联或俄罗斯始终作为蒙古独立的坚强后盾。事实上,蒙古人看到中国人讨论这个问题也眉头深锁:蒙古国自1911年大清帝国灭亡后独立迄今,国祚甚至比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长!
外蒙是禁忌词汇
蒙古国依公投结果选择独立,内蒙地区选择自治依附在中国的框架,乌兰巴托当局现阶段的政治主流是拉拢美日抑制中俄。现任蒙古国总统巴特图拉噶是武打明星,据说柔术还比俄罗斯总统普丁高段,竞选时因诉诸民族主义当选蒙古国总统,依旧企图依靠美、日两国的力量,用以抗衡中、俄两国对蒙古国的影响。
蒙古上世纪90年代发生政治革命,搭上第三波民主浪潮,导致1992年颁布了一个实行多党制的宪法,并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蒙古国迄今总人口约330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摊开北亚地区治地图,相较于俄罗斯、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等,蒙古国堪称是定期选举及施行多党制的民主灯塔。
笔者行走于两蒙的江湖之间,发现蒙古学在蒙古自然成为国学,在大陆却变成少数民族研究。读者需要切记再三,台湾人惯用的「外蒙」在蒙古国是个禁忌的词汇,耿直的蒙古国人会直接回应台湾人:你们现在连国家都不是!(林士清/走过两岸清华的台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