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is足迹/露营,真的不简单
图・文/Joel Fukuzawa
今天听到了一位大人物说了一句:「早期旅行社禁设一楼门面,还兼拉皮条,观感很差,他小时候没有旅游,只有远足,过夜要搭帐篷露营,是非常刻苦的,没什么品质可言。现在旅游产业非常兴盛,人人渴望旅行,旅游的品质与日俱进。」才发现,原来大人物们已经好久好久没有去露营了。
台湾露营的发展,在解除戒严之前,的确如大人物所说的一样,搭帐棚露营,非常刻苦。但是,这个「刻苦」不是必然,而是被刻意的营造。怎么说呢?大家可以想一下,在戒严时期,三五人群,带着帐棚、斧头、柴刀、营火跑到山林里头,你们觉得会是怎么样的景象。(笑)所以,那段期间,台湾的露营机构,不外乎就是童军团、救国团以及YMCA这些机构。这些与青年学子们,息息相关的组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锻炼学子们,强健的体魄,这么一来,不克苦耐劳,怎么算得了是锻炼呢。
也因为这样的关系,「露营」在我们这一辈人的心目中,就是一种身体的修行与磨练,竹筒饭、童军结、野外求生,反而少了旅游、户外休闲的轻松气氛。只是,真正的露营,应该是一种把「家」搬到风景画中的概念。而在家里,应该就是最轻松、自在,享受回归大自然的舒适感觉。在国外,一些露营友们,提倡一种「Leave with no trace (离开时,没有破坏、不留痕迹)」的概念,其实就是把自然也当成自己家里的一部分。不会有谁会希望把家弄得乱七八糟,脏乱不堪吧。
当然,相同的概念。既然是一个「家」。就希望这个「家」可以睡得舒服、吃得丰盛、过得舒适。所以从帐棚、营具以及食物,都该一一讲究,都该用心的准备。住的营帐,里头没有温暖的床与被窝,怎么能吸引人呢?吃的食物,虽不讲究山珍海味,但是营养、有机却是对于家人的保护啊。这么看起来,露营又怎么会是个刻苦而且没有生活品质的活动呢?
现在,这种露营模式,有人给了一个名词叫做「Glamping」或是「Beautiful Camping」如果真的要帮它取个名字,或许可以叫做「风尚露营」。风尚露营,强调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舒适,更是精神上面的放松。这样的露营活动,一定会选择在一个有着好山好水,水土保持完善的营地,在营地里,标准的卫浴设备、冰箱冷冻柜,是少不了的。美丽的山林树木、虫鸣鸟叫,是必备的环境。这样的营地,平常需要整理经营,但是却又不同于民宿般的,必须大兴土木与自然争抢一席之地,来得是客人,就该有客人对于大地主人应有的尊重,如此大地主人也才会回馈更美好的事物给懂事的客人们。
不仅如此,在营地附近的农家,生产出来的蔬菜水果、鸡鸭鱼肉,产量虽少,但是提供给营地的课人们却早已经绰绰有余。因为风尚露营,所产生的产业链,在无形之中,与大地结为一体。而且是一种正面能量的互动,所以怎么可能是「没有什么品质」可言呢?
整体来说,台湾的自然环境,实在有鼓励「风尚露营」的本钱。与大自然修好,回归有机小农产业,重新检视山林植木政策,甚至让孩子们离开电子产品,让双脚踏在温暖的大地上,寻找自然与人们之间的正向互动,而家,不就该是自然美丽风景中的一块拼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