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reis足迹/回归自然的青松米

图・文/Whereis 足迹

「我当时以为念环境工程,可以学到更多有关环境改善的内容,没想到环境工程的重点在于『工程』而不是『环境』」赖青松回想到过去进入大学时,原本的满腔热血,如何与现实逐步的妥协。「即便出了社会之后,一直在寻找如何回到祖父走过的那条田埂路。」赖青松回忆他过去成长的历史,那是一个属于台湾大冒险的年代,随着经济的起飞,许多年轻人农村走入城市,赖青松的父亲也不例外,但是大冒险代表有着大风险,没有躲过风险浪头的赖爸爸,在赖青松12岁那一年,带着全家回到了农村。

同时经历过都会与农村生活,带给赖青松的是一种文化的震撼。当他随着祖父的手,把一株株的幼苗,种在土地上,看着他们成长。到了秋天,结实累累的稻穗,必须要弯着腰,一刀一刀的从田里把收成,细心的脱榖、晒干,才能在冬天过年的时候,享受一整年顶着太阳辛勤工作的收获。这样的循环,在现代人眼中,根本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太慢、太慢,一直是年轻人,选择远离土地的借口。但是赖青松,似乎是乐此不疲。大学毕业之后的他,从环境研究一直到主妇联盟,他总是在寻找那种带着童年的芳草香。

「我后来跟太太选择在宜兰种田,也是一种因缘际会。虽然知道那种属于祖父的芳草香很棒,但是归根究柢,我还是有一半的血液属于都市小孩,只是拿到的田地太大,如果光是青菜,真的有点浪费,才会选择来种稻米。」就这样,赖青松2001年,第一次从头到尾,投入种稻行列中,只是内行门道外行看热闹,种稻这种看来轻松,其实一点都不简单的工作,赖青松把它取名叫做「重农业」相较于三个月就可以采收的青菜果园,则是简单无负担的「轻农业」。赖青松在这场「重农业」的投资中,放入了不少的人力成本,为了要实践环境有机与自然的理想,他得比其他老农们,更勤劳的除草除虫巡田水。一整年的辛苦下来之后,把稻米都整理好了,才发现问题更严重了。一堆的白米,却不知道该如何消化出去?再这么意志顽强的赖青松,似乎也不得不选择先撤退保留战力

那一年,他重新拿到奖学金,再次前往东亚的农业大国之一日本取经。而放在米仓的米,则是由妻子半买半送的慢慢的出清。原本以为这又是一个错误尝试,可是就在赖青松,到了日本之后,他的信箱,突然像是春天的小草一般的,冒出了对于青松米的回馈。「青松,我们上次买的米已经吃完了,太好吃了,你明年什么时候开始种?我们可以先预约吗?」「青松,我儿子吃完你种的米之后,一直说还想要吃青松叔叔种的米,因为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米。」「青松,你的米到底怎么种的?怎么吃完会有一种来自兰阳平原的芳草香?」这些Mail持续不断的告诉赖青松:「嗨,你快回来吧!」赖青松这时候才明白,原来农业的回馈就像它们的成长过程一样,需要时间去酝酿与熟成的。

就这样,赖青松2004年从日本学成回到故乡,组织了「榖东俱乐部」。这是一种改革式的农业生产模式,把过去农民必须靠天吃饭的风险,平均分担给「榖东」们,农民也是「榖东」的一份子,大部分住在都市的榖东们,用钱来支持俱乐部,而农民则是用力量来协助俱乐部的运作。榖东们随时都可以到农田来看看属于他们的榖子,也欢迎都市榖东下田亲自除草、割稻,到秋天,经过有经栽培出来的稻米,赖青松会依照「榖份」将这些稻米,寄送到每位榖东的家中,这样的模式使的榖东俱乐部,不但是农民得到了生活的保障,都市榖东们,也得到了安全、有机又带着感情粮食

就这样「榖东俱乐部」已经准备迈入第十个年头了,而且在经营模式,也有更完善而且有效率的改变,但是从爱土地、保护环境、种植出安全的粮食,还是「榖东俱乐部」的最大宗旨。我们后来问了赖青松,有没有可能增加耕种面积来因应更多人希望加入「榖东俱乐部」。赖青松毫不犹豫的回答说:「我就是要脱离大量生产所造成的弊端,怎么可能再次回到那样的循环当中呢?」所以,想要吃到安全、健康的稻米,还是得动作快,抢当2013年的榖东,好像快要开始了。【Whereis足迹】 http://joel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