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我思-性、死亡、干细胞

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颁给日本山中伸弥与英国古尔登两位生物细胞学家,表彰他们在干细胞研究卓越贡献诺贝尔奖主办单位的颂辞推崇:「发现成体细胞经重新编程,可成为诱导式功能干细胞,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可分化形成其他型态的细胞,革新人类对细胞和生物如何发展的认识。」

多功能干细胞取之于普通体细胞,此暂时解消先前多摘自母体孕养胚胎细胞的伦理难题世人期许相关研究抛开宗教道德的疑虑后,可以逐步实现人类的再生医疗梦想

五、六年前,山中伸弥的多功能干细胞技术初步成功、发表论文引发全世界瞩目的时候,就曾有日本媒体开玩笑,譬喻为「现代科学身外身之术」,指称其生医妙招神似齐天大圣,拔一撮毛吹一口气,立刻化身无数只小猴崽

好像跟孙悟空借法,多功能干细胞技术推展到达极致,会不会有一日,出现自体复制、生生不息的「克隆人」?

撇开外力伤害不谈,人类的细胞天生就被植入死亡基因,注定自我毁灭。脑神经细胞心脏筋肉细胞同为非再生细胞,经过一定的年纪岁月变迁必得销坏;其他的再生细胞累计新陈代谢约五十至六十次后,也必得凋零。比方来讲,非再生细胞拿的是定期票,再生细胞拿的是回数票生命列车终有拒绝我们搭乘的一天。

诡谲的是,多功能干细胞果真能够复制个人个体,就某种意义而言,亦不过「返祖复古」罢了。

按照生物细胞学假设推估,三十五亿年前,地球出现蕴含DNA但无细胞核的一组基因单倍染色体原核生物,凭借无性生殖繁衍,拷贝分子延续连绵,不分亲代子代,株株完全相同。因此理论上,原核生物可以避免死亡,永远存活下去。直到十五亿年前,拥有细胞核的二组基因双倍体真核生物出现,透过父代母代减数分裂交配,产出乱码组合的崭新双倍体子代,却难免品质良莠不齐,为顺应环境保种,淘汰机制于焉演化诞生。自然死亡,从此形成不可逆转的生命模式

上述生物细胞学的演绎说法明白告诉我们,并非「生带来死」,而是「性带来死」,背反常识认知,让人饱受惊骇冲击。难怪性爱与死亡的纠结缠绵,恒为文学创作迷恋的主题之一,历久不衰。

多功能干细胞真能击败死亡,制造永生的「克隆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恐怕就要连带消灭了性爱。揣想思量,这样子「活着」没趣乏味。我们的戏剧小说电影,始终在接力拚劲对抗「美丽新世界」,部分的缘由或许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