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台湾制药业如何突破困境?
永信、生达、健亚先后因原料药成分疑虑而让产品下架,制药业面临的发展困境,该如何寻找突破口?杏辉董事长李志文提出三个方向…
【文/徐玉君】
当政策积极推动ICT结合医疗器材策略合作之际,台湾制药业却在近期频频受原料药成分致癌疑虑纷纷下架,全球八成原料药出自中国与印度,台湾的制药业长期以来仰健保鼻息生存,当中国一致性评价、政策南向发展策略出炉,制药业究竟获得多少利益?在医药领域四十余年的杏辉董事长李志文,给了产业发展突破困境的三个建议。
寻找利基、突破困境
曾经担任小蒋时代「国家建设研究会」(简称国建会;当时邀请海内外专业业者、学者针对各项国家问题提供建言,并将结论订为政策确实施行的国建会)主席、加拿大华人协会会长的李志文,对于制药产业发展的过去与现在有相当程度的暸解,而对未来发展更有明确方向建议。「过往可为后世之鉴」,如今台湾制药产业面临的困境,在当时李志文就已预见。
画面回到日本战后一片荒芜谈起,李志文说,药品是一个国家的国防产业之一(战争时需要抗生素、消炎药…),日本战后都是废墟,国际大药厂想把药卖进日本,但是日本政府很聪明,建议这些国际大厂在日本挑选几家药厂合作,请这些药厂到日本生产,不要进口,这个目的除了让国际大药厂可以在日本生产赚钱外,最重要的目的是提升了日本的制药水准,让台湾与日本的差距愈来愈大。
另一方面,中国在当时也亟思改变现状,想要全面开放药品及医材进口,当时身为加拿大协会会长的李志文,曾招待过中国官员,建议中国可以比照日本模式,且由于中国市场那么大,可以要求产品一定要导入中国做临床,通过中国医院的临床才可以输入,一方面用临床让中国的教授学习,再去海外总部参访观摩,引进西药的观念,包括统计、文件书写、数据、临床…,这个策略也让中国的学习速度加快非常多。
那么台湾呢?在产业升级的政策趋势中,也给过相同的建议,但是台湾却采用进口方式,愈开放进口愈伤害台湾的产业发展,这是为何台湾的医药产业落后电子理工类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李志文说,制药业的聚落不是因为人口红利,它们可以把知识、经验卖出去,台湾没有国际的学习曲线,都靠自己一步一脚印研发,东西卖不出去,让台湾的医疗发展在过去数十年形成差距。
虽然台湾的健保制度多多少少养活了台湾的制药业,但是在健保价格压力下,台湾制药业几乎没有甚么利润空间,所以也都是各自寻求其他的销售管道发展,或寻找转型方式,为企业的长期经营规划愿景。
李志文不讳言指出,台湾制药业有原料药来源的掐喉之痛、以及来自全球制药大厂的竞争、资源整合的难度等,但是却也不会因此妄自菲薄,他说台湾要有高度国际化项目,好好经营人家吃剩下的市场,所谓剩下就是人家不想进来抢,大量的、高端的给大厂做,我们就作剩下人家不作、也做不来的(如孤儿药)。
很多制药业朝利基型产品来发展,如新剂型、新适应症;或朝保健品、保养品方向,甚至新药研发也都想跨足;台湾的企业不是不想走上国际,他说老板的「梦想」很重要,如何把梦想转成实际更重要,所以十几年前杏辉就在思考脱离现有模式,成立研发中心,如今朝着上游方向走,包括新药研发、保健品的植萃原料等等。(全文未完)
全文及图表请见《先探投资周刊2015期》便利商店及各大书店均有贩售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当期内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