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探/中国记忆体产业超车无望

近两年发动多起跨国并购的紫光集团,其实是中国发展晶片自主化核心成员。然而,中国欲实现记忆体技术自主化不但考验重重,紫光发动并购也四处碰壁。

【文/郑志全

借由「深港通」题材发酵,在海外上市的中资网路股、科技股最近大出锋头,除了阿里、腾讯市值屡创新高,在香港挂牌的中小型股也受到广泛注意。相形之下,在中国本地挂牌的科网股就显得静悄悄,除了股价表现不如预期,题材性也不如去年。

科技业缺乏新亮点

中国科技业的创新,似乎和资本市场高度连结,去年以来市场流行的种种热门题材,例如互联网+、O2O、体育+、智能制造二○二五、节能环保、机器人人工智能、VR等等,都因为陆股始终提不起劲而少了话题性,中国科技业明显缺乏新亮点。此外,去年意图发动多起跨国并购,来台四处放话又到处插旗清华紫光,声音似乎也弱了下来。

具有官方背景的紫光集团,是过去几年全球科技硬体产业收购交易最频繁的公司之一,也是极少数能够在两、三年时间内连续发动多宗并购的中国企业。也因此,紫光集团一向被认为是中国发展晶片自主化的核心成员,甚至是半导体产业的国家队长。如今,这一看法再一次获得证实

七月下旬,由紫光集团、中芯国际、华为中兴等二七家指标企业与学术机构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高阶晶片联盟」,目的是打造半导体产业生态体系,分别由丁文武(中国国家积体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总经理)、赵伟国(紫光集团董事长)担任正副理事长。此外,在今年三月开始自建记忆体晶圆厂武汉新芯,也确定并入紫光集团旗下,双方联手统筹中国记忆体产业的自主化发展。

记忆体自主化困难重重

显然,紫光集团是经过「认证」的国家队,虽然它经常被质疑是打着国家队的旗号吸金。事实上,自从二○一四年六月中国官方宣布发展《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至今,紫光就在美国、台湾韩国四处寻找并购标的,只不过并购过程考验重重、屡屡卡关,结果并不如预期。

从过去两年的重大收购案件来看,紫光集团在IC设计、封测业布局还算顺利,而拒绝紫光追求的企业,主要是美光、SK海力士等记忆体大厂。对中国市场而言,记忆体是进口量最大的单项商品。据统计,去年大陆企业对进口晶片需求量高达八八二亿美元,其中记忆体占比约四成,大多数依赖进口。随着电子终端应用趋于多元化,未来记忆体不仅用于PC、手机伺服器,包括AR、VR、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应用同样需要记忆体,进入5G时代,使用量只会更大。

然而,发展记忆体晶片自主技术显然困难重重。近几年半导体产业虽然时有并购事件发生,但IC晶圆代工、IC封测、记忆体领域的市场变化不大,产业生态由大厂垄断,只有IC设计业的市场版图变化较大。全球记忆体产业早已走向寡占,DRAM市场长期由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主导,Nand Flash则是三星、SK海力士、东芝新帝、美光英特尔等四大阵营。(全文未完)

全文详情及图表请见《先探投资周刊1901期便利商店及各大书店均有贩售或上http://weekly.invest.com.tw有更多精彩当期内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