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彭斯是挺台还是卖台?是抗中还是和中?

▲这次彭斯强调与中国公平竞争」,显示美国已然意识到,像赢日本那般赢中国,是不可能的了。(图/路透

雁默/自由撰稿人

美国副总统彭斯10月24日于华盛顿演讲,BBC以斗大的标题「美中不会脱钩」,凸显此时此刻彭斯与去年态度变化。简言之,彭斯去年对中国摆出的是冷战姿态,今年摆出的是求和姿态。

在对中国一阵砲轰后,放软语调表态美国不希望美中冲突,绝不会和中国脱勾(decoupling),看彭斯这次演讲展现的「表硬实软」,不禁想起电影「功夫」里一个令人发笑的桥段,周星驰意图勒索某社区不成,遭到包租婆拿拖鞋追打,挨打的星爷边逃边呛,又边喊「大家自己人」。

色厉内荏的国际政治表象

国际媒体的取材角度很有趣,黑中国特别用力的媒体,强调彭斯抨击Nike等美国企业对中国卑躬屈膝,认为中美贸易理应和解的媒体,强调彭斯这次的软化,港台媒体则凸显彭斯挺香港台湾的部分。可见这篇讲稿在价值与实质问题上的面面俱到,让立场不一的国际媒体在彭斯的呛声中都可找到自己偏好的题材发挥。

无论如何,看彭斯这次的总体态度,就是回到了「斗而不破」的轨道,上次那个扬言「新冷战」的威胁感与大哥自信,已然不复存在。川普政府即将进入选举年,中美问题必须有一个阶段性结论,好让川普在谈这场大型战役的战果时还不至于太难堪。

中美休兵下的台湾牌

短短一年,态度从「对决」到「共存」,这次彭斯强调与中国「公平竞争」,显示美国已然意识到,像赢日本那般赢中国,是不可能的了。须知,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正是建立在「不公平」地单边压制,若不如此压制全球,美国超强地位无从谈起。因此当它在中美较劲中强调「公平」的时候,就是退回到自己的底线,那个充满积极性的「极限施压」显然行不通。

既然是以恶狠狠的态度求和,那彭斯向中国亮出香港,台湾这两张牌的用意也就不难理解,这是一个「交易」的信号,而非对港台的情义相挺。意思是「哼哼,我还捏着你的要害,拿什么来交换?」。

▲蔡英文政府对彭斯挺台的回应十分谨慎,一如此前应对美国国会的相挺,除了淡淡地「谢谢」,不太敢以此作为杠杆大做文章。(图/总统府提供)

今天的中美对抗,或说西方阵营对抗中国的武器,靠硬实力已不足制胜,只剩下仍维持优势的软实力。什么软实力?主要就是自由主义,人权主张与资本主义配对成民主文化的话语权。这个话语权,被西方塑造成「普世价值」,也就是一种思想价值上的单边主义。

香港与台湾是西方话语权优势下的样板,当美国亮出这两张牌的时候,等于在昭告天下,想赢中国不能寄希望于硬碰硬,只能从「软碰软」的途径扳回一城。眼光转向两岸关系,其实蔡英文执政以来对大陆的策略就是软碰软,毕竟硬实力差距已经非常明显,走对抗路线只能站在西方仅存的话语权优势上,以批评对岸专制独裁的方式,拖一天算一天。

蔡英文政府对彭斯挺台的回应十分谨慎,一如此前应对美国国会的相挺,除了淡淡地「谢谢」,不太敢以此作为杠杆大做文章。因为台湾的最大利益,是在中美斗而不破的阴影下闷声发大财,被端到谈判桌上亮相绝非好事。蔡英文即便不从台湾利益着想,也怕不利于她的外部局势因此透明,影响她连任。

彭斯亮出台湾牌,而且连香港牌也一并举起,形同将港台绑在美国战舰的船头示威,在最前线挡子弹。

美国这种做法,只会让中国大陆对香港与台湾的问题转趋积极,拔除肉中刺。

积极,意味着许多台湾未曾面临的冲击,即便军事手段不谈,光是经贸层面转向对抗,就足堪为台湾的大灾难。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台湾人民也得以借此机缘,拨开政党散布的迷雾,面对真相,不如此,未来将难以承受意料之外的冲击。

▲人民多数希望两岸关系向好,并专注于经济发展。然而论其人民是否把大陆当敌人,比例为19.5%,是十年前的四倍。图为929台港大游行。(图/记者李毓康摄)

对台湾而言,中美对抗到底对自己是好或不好,答案有点吊诡,台湾人应该这么看 —— 中美打得愈凶,所谓的「现状」变动就愈大,因此对于希望「维持现状」的人而言,不可能好。但对于希望改变现状的人而言,则终于等到抉择阶段了。

彭斯的亮牌,无论意味着挺台或卖台,结果都是改变现状,一切端视北京如何回应。

简单说,既然被绑到船头了,未来台湾就是直接面对风浪。说好是好,是不好也是不好,就看你怎么调整心态而已。可以确定的是,心存「维持现状」者,恐慌感必然最高。

顺着以上的思路,如果你认为「维持现状」最好,理应希望中美休兵,也理应以选票敦促执政者改善两岸关系。

高调抗中,只会导向「愈独愈统」,道理就在这里。为什么蔡英文走「低调抗中」路线,人民也就看得懂了。

问题是,美国的全面反中,已让台湾低调不起来。那么,彭斯的挺台态度,逻辑上就是「愈挺台,愈卖台」,台湾就是在此悖论下讨生活,够聪明,就能理解,不够聪明,大可继续高调抗中。

民意中的怨妇心态

蔡英文民调支持度几个月来的水涨船高,外界皆解读为人民的恐惧感发酵,但这恐惧感应该解读为「抗中」吗?让我们看看另一种民调怎么说。

根据远见杂志最新的调查,91.6%的人民认为总统需要具备的特质是「促进经济发展」,64.7%认为是「维持两岸和平稳定」。看起来,人民多数希望两岸关系向好,并专注于经济发展。然而论其人民是否把大陆当敌人,比例为19.5%,是十年前的四倍。

既希望两岸和平,又把对岸当敌人,对比彭斯这两年对中国呛声的基调变化,浮现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 —— 想对抗中国,但又只能选择与中国好。这道诡异的「风景线」,说穿了,就是实力与愿望悖离下的怨妇心态。

当然,64.7%与19.5%可能是不重叠的两股民意,若是如此,「抗中」心态远低于「和中」应是实况,而后者的骤升,只显示台湾社会在两岸问题上的分歧加剧。变化之主因,合理推测主要就是政治因素的干扰。

▲美国的重击只是提前了这个进程,中国短期内确实有伤,但放眼长期,未尝不是蜕变的契机。(图/路透)

从分歧中找社会共识,毫无疑问就是91.6%人民对经济现况的不满。重点来了,避开大陆的经济解方,是民进党努力想实现的政治方向,结果是难以实现。美国对中国打了一年半的贸易战,终于也发现中美根本「脱不了勾」,这答案还不够清楚吗?

无论你向对岸摆出什么姿势,不面对根本不可能,中美尚且脱不了勾,两岸怎么可能脱勾?既然无法脱勾,又摆出脱勾的姿态,痛苦自困的是自己而已。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蔡英文依赖恐惧感所虚增的15%民调支持度,其实极度不稳呢?毕竟怨妇心态是一种沈重的心理负担,一旦有脱离的解方,这15%就会迅速消失。

如此即可了解,为何郭台铭能以政治素人之姿,攫取一定程度的民意支持了。

郭台铭宏观遭「美国打脸」

郭台铭跳入政治圈,一出手就是宏观经济蓝图,开始时颇有解决台湾人怨妇心态的架势。其主张说穿了,就是将台湾的命脉「科技产业链」转移到美国,换取一个新的两岸与台美局面。

关于此,我曾一再指出这个蓝图缺乏内在逻辑合理性,郭董虽然看到了美国在制造业上完全不是中国对手的事实,尤其是高科技制造业,因此从中看到了台湾的机会,但是,重点在于美国有没有重建制造业的决心与可能性?

答案就是「没有」。

▲美国早已习惯钱滚钱的经济思维,很难再回到低利润的制造产业上。因此郭台铭的工厂一搬到美国威州,立刻面临合格劳动力短缺的窘境,还得川普动用退休军人弥补。(合成图/达志影像、记者季相儒摄)

今天的美国,财富来自于金融业扩张,而非制造业,白话说,就是靠钱滚钱混迹江湖,这从贸易战中美方极度在意中国的金融开放即可看出端倪。当然,美国也确实有自身在「科技与制造」脱钩的焦虑,但深究这个国家的科技业,从业者多为外来移民,盈利方式也非来自「制造」。如今美国科技巨头,无论是谷歌或脸书等,皆非制造业,涉及制造的企业如苹果,几乎都是委外生产,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模式能将利润最大化,与金融业赚钱的道理差不多。

换言之,资本主义走到极致,就是钱滚钱。早已习惯钱滚钱的经济思维,很难再回到低利润的制造产业上。因此郭台铭的工厂一搬到美国威州,立刻面临合格劳动力短缺的窘境,还得川普动用退休军人弥补。某种层面来说,这个国家早已「不事生产」,要如何与生产巨头中国脱勾?因此台湾的高科技产业链即便有此意愿,也不敢贸然搬到美国。

彭斯这次的求和态度,以及他驳斥中美将脱勾的说法,完全打脸郭台铭的宏图。川普政府已彻底意识到,重振制造业与中国对抗,美国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或曰,美国出拳,确实让产业移出中国,这确然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要论伤害的轻重,须知中国的主要经济实力,出口只占一小部分,庞然的内需市场才是中国立于不败的基础。换言之,产业外移绝不代表产业放弃中国市场,中国反可借此机会加速调整产业样态,以因应未来20年的转型与发展。

美国的重击只是提前了这个进程,中国短期内确实有伤,但放眼长期,未尝不是蜕变的契机。因为加速开放,以中国的体量,只会使全球经济对中国的依赖更深,全球化多边主义更形稳固,并不利于美国的单边保护主义。

彭斯色厉内荏的正解,就在于此。

总结以上,川普确实是一个改变世界格局的人,他用霸道的态度大幅削弱了美国霸权,北京可不一定希望他明年败选,还说不定是相反。只要川普在选举年有求于中国,台湾利益肯定是重要的交易筹码,一个不平庸的美国总统,做出不平庸的决策,不是刚好而已吗?

蔡英文能否连任,实无关大局。从好的一面来看,台湾人民面对一个新的现状,有助于认清现实,脱离自嗨自爽的幻想。

►蔡英文该颤栗的不是败选,而是胜选

►中国高速经济成长的日子 已一去不复返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为读者投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